APP下载

论英美文学“陌生化”从文学审美到作品意识内涵的发现

2018-11-15

长江丛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陌生化英美文学作品

/四川天一学院

意识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学作品的世界性流通越来越普遍。英语作为世界上通用性最高的语言,英美文学作品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英美文学的研究过程中,“陌生化”一词时常被提及。而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词语的复活》一文中,之后被人们所熟知。然而,这个词却是什克洛夫斯基因为一时笔误所创造的,也正是这个因偶然而被创造的词却在文艺理论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陌生化”一词被开创出来,恰好从创作与接受等诸多方面解释了对作品文学性的感知,成为文学审美的新兴的主流。然而,“陌生化”一词的意义还不仅如此,它赋予了阅读者、文学批评者从文学审美出发,又超越文学审美的范畴,去发现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意识内涵的动力和能力。

一、文学作品的“陌生化”与英美陌生化文学

文学作品是产生于生活的,是对生活、自然、人类以及社会关系的提炼。而上升到文学作品研究的层面上,就需要从作者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去挖掘。在这角度来说,作品当时的历史、哲学、社会学等诸多因素都需要在文学研究中进行讨论,这些都是文学作品文学性的具体体现,但文学欣赏有需要对这些单纯的因素的欣赏进行区分。而“陌生化”一词虽然是由俄国学者首次提出的,但是陌生化对文学的影响却十分深远,文学中的意识流小说体现的最为明显,最具代表性。英美文学中的意识流小说虽然风格不同,表现各异,但陌生化的语言形式都有较为明显的表达,特别是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的阐释,陌生化的语言将无序的心理状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意识流的小说作品不胜枚举,但以《尤利西斯》、《喧哗与骚动》等作品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用陌生化的语言来细致的刻画出作品中人物心理的整个变化过程。对一部文学作品而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作品所产生时代的价值观、社会观、哲学观与历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都是作品文学性的组成部分。因而,陌生化的语言是作品文学性的体现之一,从文学作品的“陌生化”作为切入点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切中要害。

再具体到英美文学作品而言,英美文学的陌生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前,英美文学中充斥着现实主义的色彩,这时候陌生化的语言主要描绘风景为主。至40年代,英美陌生化文学特点初步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美作家更体会到精神世界中的无助和空虚,面对战后的废墟,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崩塌,这时候对美好风景的描绘减少,陌生化的语言考试表达内心的迷乱与空虚。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陌生化文学理论开始成型,其认为为使叙述更加自由,不可避免的要破坏原故事叙述里的逻辑。在40年代以后,陌生化文学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语言的巨大潜力与特殊功能被极大的激发,相较之前,无序化和松散性更加明显,语言形式不再受常规思想所束缚,作品中人物的意识被刻画的更加鲜明,充满了随意性和跳跃性。

然而,陌生化虽然给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具随意性和跳跃性,体现出出高度的自由化趋势,但是它仍然不能脱离反应现实问题的主线。从一方面来看,陌生化文学仍然是对心理显示的反映。在现实主义的观点之下,可以视其为对上市期传统的继承。而具体到作品中心理描写手法上,则出现了创作与创新。英美陌生化文学中,常见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来实现对动荡的社会以及地域的风土人情的描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现代派的手法,将故事中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能对生活、社会、政治等因素快速而敏感的做出反应。从另一方面看,陌生化的英美文学作品也是现实社会的写照。[1]作品中充斥着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体现出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更加美好希望的追求,这也成为改革者的动机。

二、英美陌生化文学中可感性与可变性

(一)陌生化语言意象中的可感性

陌生化的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通常,陌生化的语言将意象的感知性有力的展现出来,使读者在进行拼读的过程中,能够在陌生化的语言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更好的心理认同效果,体现出陌生化语言文学中的审美张力。举例来说,伍尔夫是英国的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为《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灯塔”成为最大的意象内容。总体来说,可以将整部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要到灯塔去二未能实现;第二部分为时间流逝,人是物非;第三部分为父子俩在十年后终于华创来到了登台,达到了精神上的和谐统一。对读者而言,“灯塔”作为作品的意象,具有较强的可感谢,读者能够体会到灯塔所传递的含义——精神世界中的追求。每个人心目中的“灯塔”各不相同,灯塔中明暗的变化,正如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同时也成为读者印象中一个永恒的背景,传达着生命的无常和时间的永恒。在对整部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如《到灯塔去》这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使作品较为自然的笼罩在某种情绪色彩之下,主题需要读者用心去揣摩和感受,而语言的可感性却十分明显,能够极大的激发读者心中的共鸣。

在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中,可感性被视作基础,将可感性的与批评标准范畴、评价主体以及潜在价值主体联系起来,以至于形式主义在发现作品美感,挖掘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将所有的创作手法都划为陌生化的范畴,则过于草率。事实上,创作者在选用某些陌生化手法的目的不仅仅是使读者获得理想的审美认同,更是对读者的启发和引导,在对现实发现的基础之上,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事物所含有的内在精神价值,即“不仅仅是为了让石头更像石头,而是为了不同的发现,为了道德价值”。从这个角度讲,陌生化文学的可感性需使作品在审美价值之外,挖掘新事物以及精神价值。

(二)陌生化语言表现的可变性

语言在不同情境下进行组合,其可变性所映射出的陌生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本身以及时间叙述、情感转变所表现出的跳跃性。比如,著名作家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布鲁姆在观看排版工排版时,身在报社印刷所当中,但他的思绪又被作者安排跳跃到了其他地方,他想到的是死去的父亲,想到的是犹太人的历史,还有那些东方故园。之后,他的思绪又跳跃到丧礼与教堂上的歌曲。在品读这段文字时,读者能很清晰的感觉语言中所流露出的类似于音节旋律的节奏感。再举例来说,莫莉早上从睡梦中睁开眼睛,看时间还早,于是想在小憩一会,这时候她睡意朦胧,意识开始闪现出来。小说中对莫莉内心独白的描写,以及对她所联想场景的刻画是跳跃式的,并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秩序。她想到的是中国人早晨起床后需要梳理发辫,想到的是近旁教堂的修女与钟声,从羡慕修女在睡眠时没有被打搅,到讨厌公鸡打鸣与隔壁的闹钟声。[2]陌生化语言的组合使故事的情节较为随意,其跳跃性也相对明显,要求读者在这些语言当中寻求共鸣,使读者在心理上对故事情节产生认同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故事的线索。

返回到简单的思维来思考,陌生化的本源就是求变,即创新,这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手法的根本。作者在一生之中会经历许多琐碎无味的小事,诸如日常吃饭、睡觉等等。很显然,这些事物并不适合被纳入到文学作品创作当中,除非经过作者细心的处理,陌生化的可变性价值得以体现。陌生化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可变范围,使作者能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他们,体会作品所传到的含义,甚至是文学价值之外的精神价值。

三、陌生化赋予英美文学的审美张力

(一)陌生化手法对典型人物的刻画所体现出的审美张力

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都是经过作者独特的构造和加工,而体现出普遍性与独特性的统一。作品中典型人物的个性应独特、鲜明,而这种独特性又在社会、文化等诸多限制范围之内,需要符合广泛的普遍性。通俗的讲,一方面,典型人物的独特性使之脱离类型化,激发读者的新奇感,另一方面,他也应当是社会、生活等因素的反映。如别淋斯基所言,“每个典型都是所熟识的陌生人”,人物的特性与共性关系得以体现。[3]在对典型人物的不断创造、改进、重塑的过程中,历代的创作者将独特的阐释赋予给人物形象,形成积淀,进而影响着后人的文学接受。这种创造和变化,其意义如螺旋体一样不断上升,并在此过程中彰显出文学作品永恒的魅力。

(二)陌生化手法对意境描绘所体现出的审美张力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侧重于抒情来表现主管情感的一种文学形态,在浪漫主义作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英美文学作品中,陌生化的意境创造手法赋予了意境不可思议的审美张力。将意境一次拆分来看,“意”即作者所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而“境”则是客观事物的集合。作品的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往往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审美感受。例如,《雾都孤儿》作品中,通过客观的伦敦环境的塑造,以及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传达出人物悲惨的境遇,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深切的体会作品中的凄凉意境。这种陌生化的意境创造在无形中将作品本身的审美空间扩大了,读者的思想有多深,有多大,陌生化的审美张力就有多丰富。

(三)陌生化手法的象征意象所体现出的审美张力

对于文学作品本身而言,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只是其最浅的层次,而作品中的事物所蕴含的象征意象则是其价值所在。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中,对象征意象的使用十分普遍。描写的客观事物被赋予其象征意义,则可以以其传达出更加意想不到的文学效果。同样,陌生化的象征意象,使文学作品的审美张力被扩大。举例来说,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就是陌生化象征意象使用的典型。作品中出乎意料的没有情节冲突,没有人物刻画,甚至没有逻辑性的语言,但是“戈多”却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戈多是谁作品中并没有讲述,荒诞的设定之下,戈多却象征着人们的精神需要,对戈多的等待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人们留存希望的需要。[4]人们在对文学作品象征意象的思考和探求过程中,或疑惑、或焕然大悟。在不断的求解中,陌生化手法的象征意象所展现的审美张力得以体现。

猜你喜欢

陌生化英美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