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热播的思考

2018-11-15

长江丛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弘扬电视节目内容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传统文化节目自设立到现在,已有一定的历史。在过去一段时间,也曾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但是,由于传统文化节目的播出方式、表演形式、传播的内容等尚未及时进行完善和调整,令不少观众感觉审美疲劳。加之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各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传统文化节目难以崭露头角。而近些年来,尽管《耳畔中国》、《魅力中国城》、《我是演说家》等传统文化节目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深受民众喜爱,但文化节目在选题、风格设计、内容创新等方面均需要突破和改进。

二、传统文化节目热播的原因

(一)学习、弘扬及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弘扬与传承。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大多从教科书中获取。在中国教育模式下,传统文化基本上在教科书上“机械性”地传输,这些内容大多晦涩难懂。虽然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引入了传统文化作为主题,但是如果只是将文化进行照搬照抄,依旧无法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甚至无法吸引观众,达不到节目的效果。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观看传统文化节目,并从中获取文化知识,工作者着眼于将知识内容通过影像语言表达出来[1]。

在过去,传统文化节目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且节目内容枯燥单调,此外,过度高喊“学习传统文化”的口号,却忽略了节目作用及效果,厚此薄彼。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节目不断改善,融合了“真人秀”的互动性,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同时能够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和目的。例如,《魅力中国城》作为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传统文化节目之一,其采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模式,对城市深厚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发现,并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对,凸显城市的独特魅力,让观众感觉每个城市的特点、风格及底蕴,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手段。

(二)丰富节目内容,情系民众

新媒体视域下,收视率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内容。近些年来,各大卫视过度重视收视率,将收视率认定为衡量节目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对节目播出产生了错误的误导。为了提高收视率,各大卫视争先恐后,不惜一切代价开设新的娱乐综艺节目,仅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忽略了节目内容的重要性,难以对观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更严重的是,有些节目过于强调“娱乐性”,导致节目内容庸俗,甚至宣扬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长期下来,对观众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因此,电视节目不应求多、求收视率,而是应该求质、求精。优秀的电视节目必须是能够对观众产生积极影响,能够传达正能量及正确价值观的节目[2]。就传统文化节目来说,不仅能够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传承优良传统,还能学习知识及伟大先人的优秀品质。相比起“明星阵容”、“炒作”泛滥的娱乐节目,传统文化节目更能给与观众正确的思想指导,注重与观众的接触和联系,一些节目甚至可以走进民众的生活,关注民众的命运和情感,赋予节目现代化的特征。例如,近段时间热播的《我是演说家》这一传统文化节目中,每个参与到节目中的演讲者,有来自普通城市却怀揣梦想的平凡女孩,也有在职场上风声鹤唳的企业家,也有历经沙场的退役军人。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但在同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经历,直面人生的困难和挫折,传播正能量,也体现出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虽然节目本身不是直观地展示传统文化内容,但其宣扬的正是中华人民身上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引导观众。再如,《国家宝藏》这一节目,采用真人演绎的方式,将历史上一些经典的故事情节予以还原和重现,能够让观众了解历史故事,创新的节目形式,引领社会新时尚。

(三)网台合作,战略互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新媒体视域下,互联网不仅能够改变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加强制作单位与观众的联系,分配格局也有所优化和扩大,做到双向互动,减少通讯障碍。为了更好地结合网络这一新媒体,充分利用其优势特点,许多制作单位纷纷推出了“网台同步直播”宣传方式,不断创新、调整节目制作思路,争取做到与时俱进、扩大传统文化节目的影响力。例如,最近热播的《喝彩中国人》、《演说家》、《汉字风云会》等传统文化节目,都同步到网络平台,同时直播,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扩大了传播的范围。网台合作的开展,能够充分结合各自的优势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接受传统文化节目的熏陶,带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三、热播传统文化节目的思考

(一)着眼于传统文化内容,重视表达方式

纵观过去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节目内容均围绕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及文化,让观众在节目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3]。因此,传统文化节目的设计及安排必须首先着眼于传统文化内容,重视文化影响力。绵延几千年的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为传统文化节目提供了无尽的素材。除此之外,传统文化内容放入电视节目中,必须重视表达方式,要用视听艺术进行包装,并且尽量采取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眼球。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电视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义不容辞。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自身而言,可以通过设计、安排电视节目,深入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戏剧戏曲、饮食文化、剪纸、诗词歌赋等等,还可以对一些名家名画、建筑艺术等进行鉴赏。总之,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影响力,并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这种文化影响力充分展现,以此来扩大社会影响力。此外,在传统文化节目传播过程中,要不断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和改进,不断丰富节目内容,融入新的特征,提升节目的文化内涵。

(二)从观众出发,站在观众角度看问题

观众就是上帝。电视节目离不开观众,必须以市场为主导,设计符合观众期待的节目,是电视制作单位的重要责任和工作目标。电视节目必须站在观众的角度,杜绝庸俗乏味的节目内容。而在节目类型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文化节目想要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时代进步的同时,带给人类的诱惑也就更多。传统文化节目想要继续吸引观众眼球,就必须从观众出发,了解观众真正的需求。观众对传统文化节目的期待和要求,绝对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生搬硬套,电视媒体也别妄想穿上传统文化的外衣,缺乏实质内容的节目是无法赢得观众口碑的。尽管面对的观众类型各种各样,对文化的了解程度、兴趣程度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差异。电视媒体可以适当进行市场调查,统计数据,了解观众的趣味趋向,调整节目内容及播出时间等,保证节目品质,尽可能符合观众需求,从而实现传统文化节目的传播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改变过去传统的表达形式,融入新时代特征及元素,让传统文化节目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传统文化节目的热播,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内容本身,要尊重传统文化,重视文化影响力,努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次,要站在观众角度思考问题,了解观众的需求,调整传统文化节目内容及表现形式,观众能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收获,从而不断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及传承。

猜你喜欢

弘扬电视节目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主要内容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