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意象
——《乡愁》例谈
2018-11-15■
■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
印象中的诗人总是在经过风雨飘零后,仍旧能与时光对饮。在经历满眼荒烟蔓草、世事无常后,笔下仍是岁月无恙,人间安好。这就是诗人对尘世的长情与深爱。中国诗歌蕴含了泱泱大国五千年历史的精髓和文化传承,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基石并承载着几千年深沉的记忆。从有文字以来,诗歌就以记录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状态开始出现,这些诗歌的流传在上古文学以及历史典籍中都有所记载。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写道:“吾觉得中国诗歌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①这也是中国诗歌具有道德教化和历史叙述的功能。
一、女性形象的审美渗透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有记载和表述情感的功能,在诗歌的记录中中都出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以女性居多。在中学课本中有很多诗歌赏析都较为明显的突出了女性形象,让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突出女性形象的意义。
在余光中《乡愁》中女性形象尤为显著:母亲—新娘—大陆。新娘最后会成为母亲,母亲永远是孩子的生命故乡,因而诗中大陆的形象也是母亲的形象。游子对大陆母亲原始乡愁的呼唤与肺腑的呐喊都是作者对女性形象呼之欲出的写作态势。从《乡愁》的写作中母亲、新娘、大陆,这一系列的母亲形象都是“守护家园”、“付出”、“温暖”的代名词,是爱的港湾,因此这里的女性形象是对港湾、对国家、对爱的一种呼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海子《村庄》这首诗拿来与其对比。在海子的《村庄》中:
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孩子
孩子静静的长大
母亲静静的注视
芦丛中
村庄是一条白色的船
我的妹妹叫芦花
我的妹妹很美丽
这首诗也是男性形象的缺失,在海子的是诗中弱化了男性特征,突出了母亲在特定时代的伟大,当大的城市被世俗的事物侵蚀、沾染,只有芦丛的村庄依然一片圣洁。村庄、母亲、小孩构成了生命的主体,让母亲这一女性形象鲜活而生动。有一天那个叫芦花的妹妹,也会成为新娘、成为母亲,也会看着新的生命成长起来,女性呈现出的生命就是如此生生不息,平静、汹涌、壮阔而伟大。
这两首诗歌的女性形象都因为政治色彩的涂饰而获得了形象本身的意义,诗人将女性形象特有的生命体验、情感与国家、劳动人民相结合去描写,同时又渗透了诗人自身的理性思辨。因而教师在讲授诗歌女性形象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诗歌由此形象而带来的历史深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女性经验浮出历史地表。无论是余光中的《乡愁》,还是海子的《村庄》都体现了伟大都女性形象,让学生明白女性形象背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
二、诗歌意象的选择
诗歌意象是作者把一些特有的字词作为表达情感的载体,教师在教授学生鉴赏诗歌时要让学生懂得捕捉诗歌中的意象词,这样才能深度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深入体会整首诗中一些意象词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古典诗词中多以:梅、菊、柳、长亭、云朵、松、竹等意象词语作为表达诗人情感的载体,因此这些载体也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
余光中《乡愁》中作者分别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词逐渐放大,这样有梯度的描述一定体现了作者本身特定的情感表达。因此,在讲授这几个意象词语时要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去选择这些意象词。
诗文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母亲在那头”这时候作者少年不识愁滋味,对乡愁所谓的概念仅仅是对母亲的想念和依恋。“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新娘在那头”这时候对乡愁多了一层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有原来的想念、依恋转化成了爱。“后来呢,乡愁是坟墓……母亲在里头。”乡愁在此刻有了更深刻的转变,由爱发展成了生死之隔的诀别,这时候对乡愁的感悟已经达到了作者情感的极致。“而现在,乡愁是一方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时候的乡愁由作者个人的情感发展到国家的情感——山河破碎,国土分离。作者的情感牵涉由个人过渡到国家——“天之上,国之殇。”此时作者的情感通过这四组意象词层层推迭已经到达情感表达的顶峰。这是作者在意象选择中所呈现出的情感表达。
在李煜的《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独”、“月”、“锁”字,作者选择这几个意象词,很准确的把亡国之君的困境体现的淋淋尽致。再也没有车水马龙,花月春风的景象了。如今沈腰潘鬓消磨,种种离愁别恨,挥之不去,无计消除,故国不勘回首月明中,朱颜憔悴。这是国破家亡的滋味,这是归为臣虏的滋味,是一种孤影徘徊,不能入寐,作者的浓重愁情可见一斑。教师在意境选择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梯度分析发激发学校的想象力,学生可以通过作者对意象的选择深度剖析对诗歌对审美渗透。
三、意象的价值取向
诗歌的意象是诗人赋予诗歌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余光中《乡愁》中四个意象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邮票和船票”是想象和抵达,“坟墓和海峡”则是障碍和千个万阻,“邮票和船票”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意象词是距离和阻隔。这四个意象词有两个抵达,四重的阻隔。作者选取这个作为意象词的价值取向在于突出,一个人最大的乡愁是死,故园最大的乡愁是“天之上,国之殇”。从这四个意象词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体会作者选取意象背后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作者最终让读者到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中。这都是教师所要引导的。从对这四个意象词的理解让我们体会到余光中的《乡愁》汲取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丰富营养来滋润、培植一种情感。通过具体存在的意象词引发出含蓄的抽象形象。“邮票”“船票”是可以解决和沟通的乡愁,而与“坟墓”一样性质的“海峡”却是不能沟通和改变的乡愁。这里还隐现着作者对现实和政治的强烈不满,寄寓着作者对两岸血脉的深情和无可奈何。“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意象价值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余光中对政治的不满和批判。
再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独山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里意象背后的价值取向是两重感情和三重阻隔。独自登到高楼,也望不见你,于是想给你寄去一封写满对你相思的信笺。这里“彩笺兼尺素”中“彩笺”指的是想给你写信捎去的相思是热烈的,但这样的情感又如同“尺素”一样纯洁质朴。于是“彩笺”、“尺素”是作者想表达的双重情感。“山长”、“水阔”、“知何处”是作者面临的三重阻隔。双重情感与三重阻隔但背后或许是想念一个女人,抑或是追慕一种内心的理想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价值。
无论是余光中的《乡愁》还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在意象价值都背后都含蓄的借助意象这一载体来表达的作者真情实感,让主观情感和意象形成一种独特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作用。
四、结语
这篇文章秉承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从当前诗歌教学中形象分析、意象选择、意象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出发,例举中学阶段几首诗歌内容全方位、多层次,总结出诗歌等审美渗透。中学语文中诗歌教学的形象、意象分析与作者背后的情感表达是具有交叉性质的教育活动,本文对这一分析只是进行来初步的探讨,未来相信一样命题会有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
注释:
①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上海:会文堂书局,19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