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芳华》的艺术风格

2018-11-15周玮亮

电影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贺岁片冯小刚芳华

周玮亮

(山东女子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电影《芳华》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代,时代的浪潮挟裹着无数年轻的生命奔涌向前,投奔到未知的命运当中。很多曾经朝夕相处的年轻人,命运自这一刻起截然不同,他们的生命从此走向了难以预测的方向。自此之后,年华流逝,天各一方,伴随着青春的轰然谢幕,他们分别谱写出一曲曲或华美、或凄婉、或壮烈、或淡然的篇章。以此为前提,这段青春的岁月必然成为一代人生命中永恒的烙印。蓦然回首,那段不算太遥远却已无法回溯的岁月,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芬芳。正因如此,无论《芳华》这部影片带给大众的思考如何因人而异,无论上映后获得的评价如何两极分化,我们都不可否认冯小刚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执着和诚意,以及《芳华》作为一部文艺片所取得的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所以,本文将主要以《芳华》为例,来讨论这部影片的艺术风格以及这部影片带来的思考。

一、大众化题材的选择: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作为一名久负盛名的导演,冯小刚对于商业片的把握是十分精准的,他所引领的贺岁片风潮,对国内电影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氏贺岁电影,不但将贺岁片演化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类型片,还在某种意义上促使国内电影市场进一步细化。“正是贺岁片的成功,引发了中国电影行业的档期自觉。”从《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再从《大腕》到《非诚勿扰》《非诚勿扰2》,一路走来,冯氏喜剧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以北方市民生活为基础,通过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与幽默形式,展现极具张力的戏剧冲突,奠定了冯氏喜剧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地位和冯小刚导演本人的极佳口碑。由此可见,冯小刚导演对于商业片的理解和演绎非常符合国内观众的观影心理,把握住了多数人的审美,并由此掌握了话语权和受众,进而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领地”和庞大的观影群体,冯小刚导演并没有固守贺岁片的领域,选择相对驾轻就熟的商业电影的拍摄,而是转为拍摄更具个人风格的电影,《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等电影由此陆续诞生。可以说,每一部冯小刚执导的电影,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同时影片所选择的题材,都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小人物或群体的生活轨迹,《芳华》亦是如此。

(一)生活

冯小刚导演一直热衷于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表达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一点,无论是在商业化的贺岁片中,还是在艺术化的《芳华》中,都没有区别。所有的故事,都由最平凡的生活切入,通过展现群体中的个体,凸显出电影的冲突和主题。如故事中的何小萍,就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女孩,为摆脱原来的家庭、改变命运而怀抱着美好憧憬来到了文工团。但是,在这里等待她的不是鲜花和掌声,不是友谊与爱情,而是来自于其他文工团女兵的歧视和排斥。生活化的场景一再展现,她被孤立于群体之外,遭受着虽残酷却并不罕见的对待。再比如故事中的“活雷锋”刘峰,无论是出于集体生活对于个体个性的异化,还是出于本身的性格使然,他一直在做最苦最脏最累的工作,尽自己的全力去实现内心的要求,却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或善意的回应,反而因此被视为异类和“偶像”。这里所说的“偶像”,并非是受其他人崇敬和尊重的楷模,而是真真正正的“泥偶”,不能有任何个人情绪存在的雕像,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应该有个人情绪。这当然是个笑话,所以当这个“偶像”的雕塑表现出人性的一面时,立刻成了被声讨、被谴责的对象,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以令人无法置信的崩溃方式彻底坍塌。

(二)抽离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所展现的故事都来源于生活,又超脱于生活。冯小刚导演曾经在采访中说过,因为自己经历过那个年代,对于那个年代有着最深沉的回忆和感情,因此有可能不自觉地将回忆中的故事美化了。没错,故事是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但是这生活却是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生活,是将自身抽离于生活之外,带着回忆中的美感去审视和回忆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有着生活的烟火气,还有着美学意义上的超脱于生活的美感。像雾里看花,你知道那是花,甚至知道那就是一朵常见的花,但是它的美,已经超脱了正常意义上的美,具有艺术品一般的美感。这种对于生活的抽离,恰恰是一部优秀影片的基础。唯有保持一定程度的抽离和克制,才能将故事完整而理智地展现给观众。

(三)凝练

从生活中抽离出故事,再将故事凝练成具有自身风格和独特意义的情节,这也是冯小刚导演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上文中所提到的文工团中被歧视、排挤的何小萍,被人称为“活雷锋”的刘峰,以及见证这一切的萧穗子,一心梦想嫁入高官家庭的林丁丁……文工团中每一个角色都是凝练出的典型人物形象,展示出那个时代的青春与腐朽、矛盾与和谐、残酷与温情。

二、普遍适用的情感: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一)“回忆杀”

在时长136分钟的《芳华》电影里,无论是摄影机下充满回忆色彩的光影交织,还是穿插于电影中的每段配乐,都能让熟悉那个时代的人立刻找到那个年代氤氲的气味。那是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是无法抹去、无法回溯,却又无法遗忘的激昂岁月。在那里,埋藏了压抑不了的激情,在午夜梦回时辗转反侧,在记忆里兀自芬芳。可以说,回忆是最容易触动情感的思维活动之一,尤其对曾生活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芳华已逝,尤可追忆,所有感觉自己渐渐老去的人,都会越来越多地陷入回忆。在回忆中,哪怕曾经令人痛苦的事情,都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变得朦胧而美丽起来。因此,这一波“回忆杀”,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大众化题材的选择,可以瞬间拉近某一群体受众与电影的距离,赢得最大限度的好感。

(二)“青春杀”

青春,是每一个人最害怕失去、失去以后最怀念的东西。所以,即便是对那些并不熟悉这段岁月的人来说,对于青春的追忆却是共通的。在这一点上,依然可以通过真实的情景再现和恰如其分的表演,引起这一部分观众的观影欲望,并赢得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平凡中的不凡:群体之中的特例

“我不是说创作不要个性,关键是你的个性要能适应观众的欣赏趣味,能够抓住观众。”在大众化题材和普遍适用的情感之外,电影必须有足够丰富的戏剧化的情节作为支撑,否则电影往往会流于平庸。试问,如果一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就如同你身边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一样,那么你还会选择前去观影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这部电影显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那么,该如何营造这种冲突呢?在冯小刚导演所执导的贺岁片中,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解答,在此我们不一一赘述。同样,《芳华》延续了冯小刚导演的风格,在平凡中寻找不凡,描述群体之中的特例。

(一)特殊环境

纵观《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芳华》,观众会发现,这几部电影都描述了一个相对特殊的环境,然后展现在这特殊环境中的群体,这便是冲突,所有戏剧化的场景和情节都产生于此。《芳华》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众未必经历过这个时代,那么,这个时代对于特定受众来说,会带有一种朦胧的懵懂,吸引受众去探究,去观看。如果受众刚好曾经生活在这个时代,那自然会带着追忆的心态去观看,这就是特殊环境题材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二)特殊群体

除了特殊环境之外,《芳华》中还表现了这一特殊环境中的特殊群体——文工团。对于很多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文工团是他们所不熟悉的,或是充满憧憬的,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特殊群体中特别的存在,是非常独特的、令人神往的。这样的群体选择,是冯小刚导演又一高明之处。当然,这也缘自冯小刚导演的自身经历,在后文中,我们会有所阐述。

四、经典对白:语言的艺术

通常意义上来讲,影像与声音是电影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自20世纪20年代,有声电影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和听觉中以后,这二者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对于电影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演员的表演,除了动作和表情这两种最主要的表情达意方式外,就是语言。从《甲方乙方》等几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冯小刚导演对于语言艺术炉火纯青的应用,这种语言艺术的风格,可以说来自于原作者及编剧王朔。但是,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冯小刚导演本人是欣赏和喜爱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这种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冯小刚导演所执导的并非王朔原著的电影。“看似很普通的一句电影台词,在它的背后应该是普通大众对生活百态人清冷暖的表达与观照。”冯小刚导演对于语言的精准把握,加上编剧严歌苓的加工升华,使语言的艺术在《芳华》里依然有所体现,并十分触动人心。那句“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被观众无数次提及,可以说是《芳华》影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台词。还有“我不想让你们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他们已经芳华已逝,面目全非”“我才不无私呢,我私心可大了”“有些逝去的日子,不需要想起,却也永不会忘记”,类似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在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观众心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和体会,即便观影结束,依然余韵袅袅,令人回味。

五、真实:来自于现实的经历

冯小刚导演曾经说过,那些他所不曾经历、无法想象的年代或是环境,他是没有办法完美地表现出来的。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大学校园,他就不会有深切的体会,更无法真实地还原。因此,冯小刚导演更喜欢表现自己所熟悉的年代和环境。在这一点上,《芳华》无疑是非常符合他的要求的,甚至可以说是完美契合的题材。在《芳华》所展现的年代中,冯小刚导演正好是二三十岁的年纪,《芳华》的环境和氛围也是冯小刚导演所熟悉的,包括编剧严歌苓也拥有同样的背景。作为一名军人,尤其是文工团的军人,冯小刚导演熟悉这里的环境,熟悉这里的人们。而描写自己所熟悉的背景,自然可以更好更真实地再现当时环境,重塑生活细节,这是冯小刚导演的坚持。这份对于主题和内容的坚持,让《芳华》成为一部具有真实感的、可信度和还原度极高的作品,同样更容易打动有着同样经历的观众的心,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肯定。

六、口 碑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句题外话,那就是冯小刚导演积累的口碑。口碑意味着成功的经验,意味着独特的导演风格。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每一位著名导演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让人可以从多数电影中,一眼看出这部电影的来源。高度统一化的风格,为冯小刚导演执导的电影打上了深深的冯氏烙印,这种统一的风格自然能够吸引喜欢这种风格的稳定的观众群,这也是《芳华》能够获得票房成功的不得不提的原因。冯小刚曾经在采访中说过,他一直很想执导文艺片,但是最初文艺片想要获得成功十分艰难,所以,他也曾屈服于票房和商业化利益之下,选择去拍更容易被受众接受的贺岁片。当他积累了足够多的成功经验和受众群体后,终于可以一展拳脚,去拍自己更想拍的文艺片。这个例子或许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七、结 语

佳人芳踪远,何处觅华年。《芳华》中,属于一代人的青春虽然谢幕,但是更多人的青春正在上演。一部电影,可以有好评和差评,最可怕的,却是平庸。有争议,意味着这部电影为观众带来了思考和探索,这一系列思考和探索,最后引发的启示往往超过了电影本身的价值。综上所述,《芳华》的艺术风格十分鲜明,具有很强的冯氏电影特征。《芳华》的艺术风格体现为大众化题材、普遍适用的情感、平凡中的不凡、经典对白、真实等方面。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冯小刚导演对于题材的坚守和个人风格的坚持,以及对于文艺片商业化的把握,如何能在保持一部电影艺术性的同时,成功地商业化,这是每一位电影从业者都不得不面对和深思的问题。《芳华》为我们指出了其中的一条道路,值得更多的导演去尝试和探索。

猜你喜欢

贺岁片冯小刚芳华
国产贺岁片的前世今生
绝代芳华
百年芳华
电影摄影机
马伊琍的芳华
贺岁片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初三看贺岁片
冯小刚炮轰《速7》
浮生若梦,刹那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