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治理”:地方政府管理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
2018-11-15罗睿
罗 睿
一、“参与式治理”的出现是理论和现实的相互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出现了对官僚制政府有效性的质疑,人们发现以信息控制、技术治国和集权为基础的科层体制愈来愈不适应社会变化,“各学科领域原有的范式已经不再具有足够的能力来解释和描述‘现实的世界’”①。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的边界,涌现出“治理转换”的趋势。进入90年代,全球化、民主化和分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结构也使得越多的人趋向于用“治理机制”来应对市场和政府的失效。
二、“参与式治理”是促进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科学民主化的关键
公共政策的制定以科学民主为准则,政府执行的高效离不开政策的前瞻性指导。“参与式治理”使政府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敞开政府大门吸纳公民社会的智慧。这种转变是政府与群众在有关于社会福祉的公共事务的合作,是从强势特殊的“精英治理”向平等务实的“协作治理”的转变。此背景下,“参与式治理”这一新型治理模式的出现,把普通公民充分吸纳进入治理过程,使其成为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公民权力可以得到彰显,其建议和诉求也被采纳和考虑,有助于推进政务公开,扩展公民参与程度,密切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政府行为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
三、“参与式治理”有助于重塑“公民—政府”关系,构建合作治理网络
公共管理的实施主体不仅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官方,更包括政府之外的其他公共组织及公民。参与式治理理念的推进,就是对政府作为社会生活的核心这一理念的挑战,就是要把公民社会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以实现通过对话、交流、协商的合作共治,其所构建出的治理网络更是围绕“相互依赖”、“促进协调”、“信任合作”等展开。参与式治理要求培育公民社会,“国家和公民社会应当开展合作,每一方都应当同时充当另一方的协作者和监督者”,“在政府和公民社会之间并不存在永久的界限,根据情况的不同,政府有时候需要比较深入地干预公民社会的事务,有时候又必须从公民社会中退出来”②。
四、“参与式治理”增强政府治理能力,促进“治理”走向“善治”
参与式治理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和优化政府的行政过程,这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根本性的。政府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善治。在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政府治理的方式和过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参与式治理”的理念无疑有助于我国新型的治理结构及政府治理方式的形成。“善治”和“参与式治理”的取向是大体一致的,都是寻求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领域的合作协同治理,追寻国家与公民社会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状态。
五、“参与式治理”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国家治理理论是治理理论在国家层面的表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参与式治理”带来决策优化、公民广泛参与的同时,更使其在自身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逐渐促使“治理”走向“善治”,这也是当下政府管理模式转型合适可行的路径选择。从地方治理层面看,“参与式治理”有助于在塑造透明化、负责任、公平和高效能政府的进程中增进国家合法性,这也是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底层推动,满足社会民众日趋增长的参与诉求。地方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子系统,更肩负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基层实践。因此,“参与式治理”不仅成为了地方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全新视角,更成为了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的趋向。
注释:
①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②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孙柏英.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赵光勇.政府改革:制度创新与参与式治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黄健荣.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景跃进,张小劲.政治学原理[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赵光勇.治理转型、政府创新与参与式治理——基于杭州个案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8]孙洪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及其构建[J].学习与探索,2015(3).
[9]龙献忠,杨柱.治理理论:起因、学术渊源与内涵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4).
[10]杜飞进.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社会科学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