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2018-11-15刘勃言

长江丛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母语矛盾汉语

刘勃言

汉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具有自身母语文化的外国人,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属于跨文化的传播。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由于中国有强大的本土文化,因此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经常采取文化“调适”策略,这些成功的“调适”策略对于当今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采取“调适”策略有助于汉语教师妥善处理汉语文化与学生母语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一、教学中文化“调适”的意识

既然历史已经证明,“调适”是减小文化矛盾冲突的有效手段,是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因此我们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也应具有文化调适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恰恰被某些汉语教师进行文化传播时所忽视。汉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尊敬信赖教师,但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文化感受,更不能以此为凭借来制造课堂上文化的不平等,不应该表现出文化沙文主义倾向。在汉语教学中教师重视“调适”策略,建立文化“调适”的意识十分重要,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尊重对方的文化,不断进行文化“调适”,减小文化矛盾与冲突,使学生能在放松而不是紧张,愉悦而不是痛苦的环境与感受下学好汉语,了解并最终接受中国文化。

二、教学中文化“调适”的尺度

相对于国内的汉语教学,“调适”过度更容易发生在海外汉语教学的环境,特别是汉语教师经验较少、年龄较小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发生文化碰撞时,学生群体的母语文化相同,同时占有人数优势,教师为了获得学生好感,经常依附对方文化,表现为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对方语言,丢掉了汉语的核心地位。甚至有的汉语教师在语言上被学生误导,跟学生说出一样不符合汉语文化或汉语语法规则的可笑句子。学生说:“老师,我的汉语很‘破’。”老师说:“现在‘破’没关系,努力学习以后就不‘破’了。”在与学生探讨文化观点时,明知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也迎合了他们的想法。例如一个学生觉得汉语的亲属称谓词很难,就抱怨这种表达太啰嗦复杂,没有必要,应该像西方某些语言那样简单。教师不是从中国重视家族亲情的文化入手解答,而是附和了学生的想法,自称也感到汉语称谓词表达麻烦。

我们讲文化传播中的“调适”是“以和为进”,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进”,如果一味过度迁就附和对方文化,那就谈不上“进”,失去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儒家倡导中庸调和,“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总之汉语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调适”策略运用的尺度,既要进行“调适”,减小文化矛盾,又要不丧失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

三、教学中文化“调适”的渐进性

文化交流史文化传播的总体过程是“调和→冲突→调和”,这说明文化被接受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汉语教学中让学生接受汉语文化的过程亦是如此。汉语教师采取文化调适策略也要秉承“渐进性”原则,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汉语文化,直至深入汉语文化的精神内核。让学生接受汉语文化,浅尝辄止的观点与一蹴而就的观点都是不对的。在汉语教学中为了减小矛盾冲突,有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会暂时不提,一些文化内涵深邃的概念或观点也会有表述不够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永远回避、遗留下去,要由汉语教师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

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依附母语文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初学者初次接触目的语文化,唯一可依靠的认知手段就是他的母语文化系统。他唯一所能做的就是用既有的母语文化系统为自己搭一个跳板,试图到达目的语文化的彼岸。”汉语教师承担的正是“摆渡者”的职责,帮助学生逐渐完成由依附母语文化到依附目的语(汉语)文化的过程:母语文化→中介文化→汉语文化。汉语教师应熟知学生接受汉语文化的这种阶段性、过渡性。同时不同的学习者处于这一动态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因此汉语教师还应尽量弄清所教学生处于哪个阶段。我们认为从总体来看,后期阶段的文化矛盾是最深刻的,因为接触到了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此时学生也更加理智。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矛盾冲突是最敏感的,初级阶段的学生尚未建立起文化的宽容心态,而且对中国文化还没有整体的了解,文化冲突发生时,容易引起学生以偏概全、主观臆断等不理智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寻找两种文化的共通性,适当回避可能引起剧烈文化矛盾的问题。在敏感的阶段下,应采取适当“回避”某些问题的策略,这不是文化自卑和文化妥协,是出于宽容善良,保护学生求知的欲望,减轻文化冲突的明智之举。之后随着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增多,已经对中国文化有更理性、客观的印象后,再逐渐加大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内容,慢慢纠正学生之前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各种“误读”,使学生渐渐接近中国文化的核心,最终实现对汉语文化的依附。不能仅从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以及语言表达的情况来判断其所属的阶段,应从文化依附或文化接受融合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学生所处的阶段,这里只是提出了一种设想,还有待于实际教学中去检验、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分阶段、不看文化接受程度地进行文化教学是极端错误的,应该坚持文化“调适”的渐进性。

总之,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采取“调适”策略,但也应注意把握“调适”的尺度,文化融合的过程是艰难、漫长的,汉语教师要将学生接受中国文化视为长期过程,在文化“调适”过程中坚持“渐进性”原则。

[1]张幼冬.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5).

[2]王强,刘丽丽.试论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猜你喜欢

母语矛盾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矛盾的我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