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史的分合
2018-11-15勾画
勾 画
我国文史在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分合。但从根本上说,没有黄帝时期文字出现以及秦朝文字的统一,文史就很难形成。针对我国文史分合,下文中从各个朝代重要史学作品阐述。
一、黄帝时期——中国文史的开端
黄帝时期是中国文脉开端,没有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便没有我国几千年文化。在黄帝以前,我国就出现了以甲骨文替代文字的现象。黄帝时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时期,对我国文学与历史记录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奴隶社会中国文史的分合
奴隶社会主要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历朝历代文史结合最为突出的一处便在史官手里诞生。殷墟有甲骨卜辞、有铜器铭文、有《尚书》诏浩,其中的文字虽然有些迷信鬼神的成分,但是文字表达准确通达,是文史结合的最佳表现。
其后是西周,西周时期最为熟知的是《周易》,然而《周易》并没有直接与我国历史相结合,因此只能算是文脉延续。此时将文史结合为一体的是依旧是其史书,周朝的史书贯彻的是“礼”的思想,是第一次将“礼”作为文书精神的朝代。
三、封建社会中国文史的分合
(一)先秦时期文史分合
先秦时期文史几乎是结合在一起的,诸子百家著作中多数都有涉及到历史。先秦时期我国的历史记录不再是简单的文书,而是向史书发展。先秦时期有许多联系到历史的文化作品,例如:孔子的《春秋》、左丘的《国语》都属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秦汉时期文史分合
秦汉时期很少人能够承接到我国文脉,然而秦朝时期我国发生了一大重要事件——秦始皇统一文字,这一举动对我国文脉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国因为文字的统一,后续的文化避免了分裂,各种文化得以交流,不断发展。汉朝阶段能够拿出手的比较少,虽汉赋在文学性上特点显著,却是过分追求形式化的表现。唯有一部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学作品——《史记》。[1]
在《史记》以前,我国虽然有诸多与史学相关的作品,但这些史学作品在《史记》面前都必然黯然失色。首先,从史学描述上看,《史记》对事件的描述大都客观,偶然纪实中有适度夸张,某些文章最后会批注“太史公曰”。[2]值得说明的是,司马迁在撰写李陵事件时候,依然带有着自身主观因素,但这对《史记》的价值影响并不大,司马迁敢于在《史记》中描写当下历史,已是许多史学家难以达到的举动。其次,从人物描写上看。史学人物是描写历史的一部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人物的描写大部分都比较全面,如在描写项羽乌江自刎时,作者从项羽的语言描写:“时不利”、“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吾为公取彼一将”,这些方面既凸显出项羽自负,又展示了其英雄气概。最后,从文学价值上看,《史记》在我国的文学地位非常高,除去鲁迅对司马迁《史记》有极高赞誉外,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余秋雨也在《中国文脉》中坦诚,自己在散文写作上受司马迁《史记》影响最深,他说:“《史记》是中国史学与文学的母本”。
(三)三国、东西晋文史分合
三国与东西晋时期是文学与史学分离最严重的时期。三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因此很少能够有能够将文史结合一起的作品,三国时期文学的发展几乎都在一家,曹家,即曹操、曹植、曹丕三人。而这其中,曹丕需站最末,但曹丕却是君王之中第二人,第一人为李煜。然而这些都是文学的发展,史学的发展大都承接于《史记》基础上行进。
晋朝的文史分离非常严重,原因在于晋朝建立于三国以后,当三国中的英雄谢世老去,或苟活到晋朝,这个政治集团便对这些苟活的英雄大清洗。其中有名的人包括:何晏、张华、潘岳、谢灵运、范晔等等。其规模虽不如秦朝焚书坑书,但影响上却比其更加严重,这些人大多是成名人物,既有史学家、又有文学家。于是,在这种大清洗面前,晋朝的文人噤声了,他们的思想朝着与正统截然不同的方向走去。
(四)唐宋元文史分合
在这三个朝代中,最需要提及的是唐朝。唐朝时代不具有“国家哲学”,唐朝的思想是复杂的。正是因为这一种复杂,唐朝繁荣震惊中外,其史学作品,由我国自己编撰的。以刘知几《史通》与杜佑《通典》为首,《史通》以直笔的史家传统对我国历史进行了论述,是我国直笔的延续;《通典》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到朝代总体面貌,小到边防、衣食等等,这种总体观下必然就有十分独特的文学气象。之后提及宋元两代,宋朝也可以说是我国比较动乱的时代,其中所有的史学作品就更少了,宋朝往后是元朝,元朝替代宋朝除了朝代替代以外,还有民族统治地位的替代,因此我国宋元两朝也是文史较为分离的时期。
四、结语
我国文史出现过数次分合,但从整体上看,《史记》是我国文学性最高的历史作品。其后的史学作品大都是承接《史记》或之前的一些史学作品创造。而在明清以后,我国历史书写向着小说方向发展,已经不能算完整的史学作品了。
[1]翟景运.《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文史结合”的原则与尺度[J].教育现代化,2016,3(24):269~271.
[2]王育红.中国古代文史的文道兼美价值观[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