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莞村镇建设走品牌化的必要性
2018-11-15张力
张 力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新阶段中出现的新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以村社为行为主体形成的村镇化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二战后很多发达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进程较快,各个国家因地制宜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各有千秋,比如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就很有特色。一村一品运动就是建设具有品牌效应的新农村,大分县、上胜町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品牌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时在东亚乃至欧美各国开展“一州一品”运动,“一村一品”等。打造不一样的品牌村,大力发展地域文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具有“新”形象,但新农村形象的内涵,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应该是包括精神在内的整体素质、整体形象的改善。新农村建设需要像企业那样思考,将新农村本身作为一个“产品”来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和销售,配置好人力和其他资源要素,如同经营品牌一样对农村进行培育和推广,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对内提升建设理念,明确各事业领域,确立整体规划,加强管理力度;对外能提升信赖度和知名度,使新农村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东莞,又名“莞城”于三国时建郡,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把握机遇,因地制宜,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经济道路—“东莞模式”,在不断的发展中,东莞已经进入中国经济一线集团行列。然而,东莞在这种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下,村社作为招商引资的主体,实现大规模的土地开发,造成东莞用地类型混乱,工业比重高,让东莞的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的同时,也使地域文化以及文化特色极度不协调,且此状况已成为东莞未来新农村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近几年,东莞提出了建设美丽村居,打造幸福和谐东莞新农村口号,各村打造了诸多过去难见的公园、广场与绿树,不但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东莞的颜值“藏在深闺人不知”的状态,改变了东莞“烟囱+厂房”的刻板印象,更有很多村镇依据自身特点打造出特有的形象价值,比如东莞下坝村的改造,以成功申报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为契机,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以及原有的建筑,创造出一个集创意、设计、休闲、艺术于一体的生活街区,一个有着东莞田子坊、东莞鼓浪屿的区域板块,使之成为东莞白领、文艺青年的文化休闲热点也是东莞旅游必到之地,不但大力促进的区域文化展与经济的提升,也为处在转型的重要时期东莞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告诉了大家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更多的个性化、地域化的物质以及文化特征。
当然,下坝村只是个例,东莞32个镇区,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如何让它们形成产业链,如何让在众多村镇中凸显出来值得我们去深思。
塑造品牌,打造品牌村。品牌理论发展至今,品牌主体的范围在扩展,品牌形象的意义已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企业的识别,也同样可以体现在个人,一个地域,甚至一个国家。地方营销理念在 20世纪 90 年代刚刚兴起,品牌形象战略开始用于城市的形象构建,很多城市都纷纷树立自己的城市品牌,把城市本身作为一个产品核心价值,将城市的经济开放、市政建设、招商引资、旅游发展、环境改造和建立城市的品牌联系在一起,这种营销理念在农村形象建设中还较少。将品牌理论与东莞村镇建设结合起来,尝试将品牌形象策略导入东莞村镇建设中,为品牌形象战略在“地方”,特别是在“农村”做出新的理论延伸,并探讨政策、经济、产业与品牌形象设计的理论交叉点,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顺利实施和完成提供依据。品牌村镇打造运用符号学、传播学和系统设计方法以某一地域为例,多方位整合东莞各村镇资源,在关注环保、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东莞村镇品牌形象营造及传播的尝试。解决具有社会实践意义的新农村建设问题,体现设计对于社会现状、社会改革的思考和意义,使人们意识到设计不仅是提供给人们的一种技术服务,而是能够参与社会改革、文化意识形态、个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嬗变的有效手段。
品牌村的打造明确了品牌、城市品牌的概念,强化地域文化,考虑到营销农村的可能性,将新农村作为一种品牌形象去经营,结合地方营销,将品牌形象设计理论与新农村建设进行联系,并在农村发展模式中寻找切入点,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品牌形象战略导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品牌形象系统的概念整合,在关注环保、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重构新农村的识别要素,打造新农村的品牌形象,这对与东莞发展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1]王海涛,等.品牌竞争时代:开放市场下政府与企业的品牌营运[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
[2]彭卫兵,张晓敏.农村土地流转的再审视[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