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古典舞蹈楚国巫舞文化
2018-11-15唐雨森
唐雨森
(重庆师范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 401500)
一、巫舞起源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文化程度、生产力低下,人类对万事万物发展、自然现象等不能作出理解与科学的解释,感觉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奇力量存在,人们就比较信奉神鬼之说。而在当时唯一能代表人们与鬼神沟通、并执行的人则是巫觋。在祭祀活动中,巫觋以卜筮、巫词、咒语以及歌舞等手段制造气氛,其中尤以舞蹈为重要的手段。据王逸的《梦辞章句》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
因此,巫舞起源于原始宗教的祈神仪式,由专门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及部落领袖精神的巫师跳唱,民间俗称跳大神,巫舞仪式巫师手执法器以进、退、步伐、旋转抖动等动作动律等汇编成整个舞蹈。在配合上情绪高涨的铜鼓敲击节奏声,使观者感觉即神秘也热情澎湃。
二、巫舞-主要类型与形式
历史演变中,巫舞被舞者传承与创新,至今已有很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代表了习俗文化内涵,其中有:
(一)蜡祭。
是指庆祝丰收答谢神灵的祭典。蜡祭舞蹈时乐队吹笛,打鼓,弹琴鼓瑟,还要唱着歌演出《兵舞》和《帗舞》。这是一种全民娱乐的形式,也是人们幸苦了一年,一起欢庆的时刻。(二)雩祭。
是指祈雨祭典,在古代由于人们比较信奉神灵,当干旱时祈求风调雨顺还专门设立了掌管雩祭的官员,还有专门的舞雩女巫。雩祭时当用《皇舞》。如果当雩祭之后仍不下雨,更有盛把巫女放在烈日下暴晒至死,用以感化上苍。(三)傩祭。
主要是以驱鬼祭祀,一般出现在年末年初,一些原始的狩猎和简单的打击歌唱,均由单人或者双人以高超的技术技巧和精湛的舞艺为主,旋律欢快热情。巫舞不仅舞蹈形式呈现多元化,舞蹈动作更是多样化,精彩万分。每一种表现形式并对应有相应的事件意义,每一种跳法都须有相应的时间、地点、场合。如:
(一)跳皮鼓:同称羊皮鼓也是羌族巫的舞蹈表现形式,即春秋战国时已盛行。
跳皮鼓一般都会在族人每遇生病,丧事出现。(二)猫舞:这种祭祀舞蹈这主要会在羌族农节期间出现,一般都是有巫师完成,流源于民间的一种古老舞蹈。
舞蹈的主要动作形态以双手做猫爪状、开胯甩腰踏步、双腿蹲跳、单腿踮跳等单一或连贯性动作完成,主要以模仿猫的神态即动态动作,以灵活敏捷、线条型动作为主,具有动物特色。(三)跳叶隆:是一种丧事舞蹈,专门由巫师围绕着火塘跳的。
弓着身体弯下腰拍手脚步运用跳碎步等动率,用前脚掌踮地前行,双手前伸,身体颤抖不停,呈现出神秘灵异的氛围。(四)跳麻龙:主要出现于旱季,以祈祷下雨所跳舞蹈。
舞者一般都是手握带把龙头,龙身则是粗麻绳做成一般体长可达到6.7米余。舞者跳动时,均会主要舞动龙头,其龙身则盘旋飞舞,并在舞蹈中会发出啪啪响声。对于舞者的技术技巧难度大要求很高,巫师大部分以边舞、边蹲跳、边念祈雨的咒语。(五)跳盔甲:也是古老的祭祀舞,一般在对于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或对民族有贡献成就的老人的葬礼之上,故亦称大葬舞。
表演时人数不定。舞者身穿牛皮所制造的甲胄,头戴麦杆皮盔翎子和翎子,手中各持道具:矛、弩。队形成对垒的两排,其中领舞的巫师双肩挂铃,所有跳前高唱胜利的战歌,动作以模仿战场战士英勇作战的拼杀姿态,以踮跳步、弩矛飞舞、跳跃冲杀、伴随着震天的战歌,满天的叮铃声,体现羌族人民的英雄气概。三、传承及发扬民族文化
巫舞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和表现之一,其体现出一种韵味深含的中国历史文化,任何民族都珍爱自己的历史创造和历史成就,继承它就是继承先人的情感寄托的文化传统,继承它就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全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当今社会生活以及文化存在较大的影响力。它将必定会唤醒更多的舞蹈同行对于传统“巫”文化的关注,也必将掀起一波“巫”文化的研究热潮,更将激起全民族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1]李晓鹏.浅谈原始宗教祭祀舞---巫舞的发展与艺术特征[J].伊犁师范学院美学,2010.
[2]过文英.《宛丘》、《东门之枌》中的巫舞和陈地巫风探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6]黄杨.巫、舞、美三位一体新证[J].江苏南通.舞蹈基础理论与研究,2009.
[7]于平.巫舞探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4(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