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日本文化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8-11-15邵佩佩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邵佩佩/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日前,某知名公司在郑州大学举办校园招聘宣讲会,招聘要求称专业不限,然而在宣讲会中负责人却说出“如果你是日语专业的学生,那你可以走了,或者我建议你们去从事电影行业”这样很不专业的带有些许调侃的语句,一度在微博上引起热议。
近些年来,不仅仅是对日语专业,学界对大学的外语专业都饱含争议。很多人认为语言仅仅是一门工具,不能称之为专业,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也在求职中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带有偏见的待遇。更甚者,外语专业的从教人员也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在这种紧迫感中,作为一名日语从教人员,笔者深深地感到必须从内因出发,推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日语教学改革与学科转型,培养有时代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日语教学中文化课程的重要性
“听说读写译”,这几个字相信每个外语学习者都耳熟能详,很多外语院校也都非常重视这几个方面的培养,在课程建设、教材选择上也紧密围绕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这一主题。然而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亚平教授所言,“会说”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做到有效的communication,如果缺乏对其国文化的理解,很多情况下都只能做到隔靴搔痒,甚至闹出啼笑皆非的笑话。我曾经的同窗到日本留学,与人聊起日本江户时代的学问,被问道:你了解kooshi吗?朋友想了半天,答:我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其实,kooshi正是“孔子”的日文发音,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这般回答着实让日本友人大跌眼镜。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大多数学生的语言能力都没有问题,然而我们并没有深入学习过日本的社会文化,不知道江户时代儒学在日本是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思想学派,冷不丁地听到孔子的日文发音反应不过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学生的责任,日语系的学生在本科就读期间,精读、泛读、语法、口语、写作、文学等课程占了绝大比例,而缺乏诸如历史、社会文化、民族风俗等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及其国文化的课程。毕业后,在日系企业就职或者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学生虽然在语言上没有障碍,然而在行为习惯及思维方式上还是无法很好地理解日本同事。日本文化概论正是一门能够解决此问题的课程。文化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总和、包罗万象,这也恰好为文化概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切入点,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及社会的需求,灵活地设置和调整课程内容。除了茶道、武士道等日本的传统文化,诸如“日本人的集团主义”、“二战后日本年轻人文化的发展”、“日本人的天皇观”等等都可以作为该课程的独立主题充盈学生对其国文化背景的感知。
以国际研究著称的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就非常重视区域文化研究,在本科教育中设置“世界文化科目”,教授语言的同时,使学生对区域政治经济、风土人情都有细致的认知,培养全球化语言人才。在我国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破除狭隘的外语工具观,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用途广、适应力强、拥有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精通对象国国情、社情、民情的国际化人才”(王志强,2014:41)。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日本文化概论课程中的有效使用
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这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有力的冲击。笔者在几年的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摸索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评价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文化课的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
(一)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体性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的任务不是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点,而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仅凭单一的文字很难有全面立体的感知,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情境条件,更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思考的主体性。
在每个文化专题开讲前,以微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提示该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在“微练习”中布置学习任务,以讨论会的形式推进课堂。例如,在讲解“日本人的天皇观”专题时,微视频中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从第一代神武天皇至今125代平成天皇的历史,并穿插了一段平成天皇新年致辞的视频。从生动具体的影像中,学生可以看到日本国民对天皇怀有一种近乎崇拜的情绪。这种狂热情绪的根源何在?天皇制在日本得以延续至今的土壤是什么?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课前预习更能够激发思考的主体性,课堂中对微练习的思考问题各抒己见,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二)拓宽教学信息量、培养国际视野
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克拉申提出“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可理解语言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教师的最大职责就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料。在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单凭一成不变的教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赋予学生的新需求,在文化课程的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延伸教学内容、拓宽信息量,培养学生的社会关心和国际视野。
(三)有利于多元化教材建设,丰富自主学习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移动端平台,慕课、微课等多种网络学习资源在国外已颇具规模,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仍需大力推行,多元化教材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运用信息技术在文化课教学中,有利于实现教育方式改革、建设多元化教材、打造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微课”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新表现形式,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用途广泛;并结构化、易于扩充;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等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显著特点”,应用前景非常广泛。(胡铁生,2011)
我国有近500所高校设有日语专业,日语学习者约有105万之多,然而纵观网络,与日语相关的微课资源多为语音语法的教学,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是少之又少。从2012年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举办开始,本课题组在微课程资源建设中投入了很多精力,在全国外语微课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文化系列微课资源建设仍在继续扩充和完善。微课除了原有的“微视频”外,还有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点评”、“微反馈”等生成性和扩展性资源,极大限度地“创造和改善外语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优化课程自身的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顾世民)”,以合适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日本社会文化的自主学习资源。
三、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向内寻找外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方向,从精通语言的“专才”教育到拥有国际视野、能搞外国研究的“通才”教育,文化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日本文化课程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其课堂参与感,更能够拓展教学信息量、丰富学习资源,势必能够在推进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学科转型中大放异彩。然而外语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仅凭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校及学界的大力支持。在微课等数字资源建设上,一方面要重视教师视频录制的资源平台建设(如录音室的建设、录像设备的配备等),另一方面要探索有效的数字资源开放和共享机制,搭建外语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
[1]王志强,马磊.全球化背景下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9).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4]顾世民.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