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汕头“潮阳英歌”现状及保护建议

2018-11-15郑燕璇

戏剧之家 2018年16期
关键词:歌舞文化遗产文化

陈 雍,郑燕璇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潮阳英歌”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极具阳刚之气,被誉为“中国男子汉典型舞蹈”。2006年5月20日,“潮阳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汕头“潮阳英歌”不断遭受冲击,它的传承受到了严峻挑战。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如何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寓意,并让其得以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潮阳的文化背景和潮阳英歌的源流、变化与发展的历史,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个人采访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汕头市潮阳区现存的“潮阳英歌”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从而更深地去了解潮阳英歌对当今生活的文化寓意,并从中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潮阳英歌的传承新路径。

一、“潮阳英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豪放、遒劲向来是潮阳英歌的代名词,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的英歌舞主要流行于潮阳、普宁两地,不同地区形成风格不同的流派,所以才有如今“潮阳英歌”和“普宁英歌”的说法。

潮阳英歌舞的起源背景主要有两种,一是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二是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劫法场救宋江的故事。因为表演的是梁山泊众英雄的形象,场面规模很大,气氛热烈,所以英歌舞的表演主要是在春节和元宵期间举行,每当有盛大庆典或其他喜庆节日的时候也会举行英歌舞,而每次举行都会有许多群众前来观看。英歌锣鼓声刚柔相济、跌宕起伏,演奏出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舞蹈氛围,舞者个个英姿飒爽、动作矫健雄浑、浩气凛然,熟练的表演者与响亮的锣鼓声使英歌充满了热烈、刚健、豪放的阳刚之气,引领人们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也使得人们对英歌舞者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正因如此,英歌舞者在民间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吉祥的化身。英歌舞表演反映了当地的风俗节日习惯,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在歌颂梁山好汉的同时,也培育了舞者的英雄气概,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潮阳英歌舞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应该得到传承。它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与其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和成功的演变密不可分。潮阳英歌舞不仅仅吸引着各地专业的舞蹈工作者,还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可谓是潮汕文化的艺术瑰宝。传承潮阳英歌舞,可以让人民群众认知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文化底蕴深入人心,抵制不良思潮和不良文化的涌入,将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至一个健康向上的艺术氛围中。同时,潮阳英歌舞能丰富本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们享受艺术文化的熏陶,以其文化魅力凝聚人心。这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和构建潮汕地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潮汕人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文化志趣。因此,潮阳英歌舞也成为一根维系民心的纽带,让人们不断加深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尊重、热爱与自豪,使海外游子产生归属感。英歌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是吸引旅游观光客的“招牌”,可以创造商业机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有必要将潮阳英歌与经济、社会发展,市场体制相结合,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让潮阳英歌在当地,甚至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得以发展及传承。

二、“潮阳英歌”文化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两次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潮阳英歌作为潮汕民系特有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思想价值和人文特征是呼应“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之义,符合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文化方针政策提出的客观要求。

2.广东省提出要打造东西两翼特色文化产业群和打造精品文化工程,且汕头市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从2014年开始,该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艺术精品创作,提高文化艺术品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这些都给潮阳英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3.通过多年的努力,潮阳英歌的传承与发展在某方面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潮阳英歌作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地被发展,甚至已经到达了成熟的阶段,再加上已经建立好的几只高水准和高名气的表演队伍,这些因素都给潮阳英歌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机遇。

(二)挑战

1.相对薄弱的物质基础是影响潮阳英歌发展的一大因素之一。汕头市虽然是广东省设立的一个经济特区,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其他广东省内的同级别城市。政府财力薄弱,因而在扶植地区文化艺术发展上没有太多的财政支出。而潮阳英歌的发展需要有华丽的服饰和精美的道具,且属于户外表演,对于道具和服装的耗损巨大,因此潮阳英歌所需要的经费也比较高。财政紧缺的物质基础不得不让潮阳英歌的组织者相应的降低服装和道具的制作水准,这也影响了英歌舞的演出效果,从而相应的降低了潮阳英歌的艺术层次。

2.潮阳英歌在对外交流和推广方面缺少经验也阻碍了潮阳英歌的发展。要让文化的生命保持活力,就需要不断的交流和不断的融入新的时代元素。虽然潮阳英歌已经有少数表演队伍走出了潮汕地区,去参加了国家级省级举行的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的比赛,但其影响力和推广力仍不尽人意,再加上潮汕地区的文化与内陆其他现有的文化差异较大,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在全国来讲相对较低。

3.巨大的表演者数量更增加了传承的难度。潮阳英歌是一种集体性的舞蹈,组建一支英歌队伍一般需要五十至一百多个人。并且随着民间艺人的年龄增加,英歌舞的传承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

4.游行次数太少也是影响潮阳英歌发展的一大因素之一,在我们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知道,潮阳英歌一般只在潮阳传统祭拜节日才会有,其次是英歌舞活动场面比较大,围观众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34.42%的人们认为影响潮阳英歌发展的原因是采用的表演,舞蹈,音乐等方式传统单一,难以创新;另外,只有16.28%的少数人认为潮阳英歌带有一定的神学迷信色彩,不能迎合新时代的要求。这侧面说明潮阳英歌的表演次数和所需要的表演环境阻碍了潮阳英歌的发展。

5.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使得文化出现了多元化,这种文化多样式的时代特征冲击了潮阳英歌的发展。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此巨大浪潮中,潮阳英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冲击,群众对这一民间艺术的文化认同也在逐渐淡漠,从而使得潮阳英歌的发展出现了瓶颈。

三、“潮阳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护建议

(一)健全文化发展机制

许多文化遗产面临发展阻碍、失传的重大危机。我国政府在2006年实行“静态保护、动态传承”的文化保护原则,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物质文化进行保护,然而非遗项目的保护重点在动态传承这一方面,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应通过政府构建合理的传承机制,从传承继承人、传承文化环境、传承文化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这样的传承机制,将能使潮阳英歌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由于健全的文化发展机制给潮阳英歌的传承与发展建立一个良好发展的环境,如今的我们已建立了许多静态保护方式,如运用书面的语言文字或照相、录音、摄影等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并建立了许多博物馆使它们永久的保存下来。但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表层的保护方式,我们更需要政府对文化进行“活态保护”,即在保护传承人、保护传承环境的同时采用正确的方式,这样的文化保护机制才能持久有效。因此,构建科学性、系统性、持久有效性的健全的文化发展机制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二)打造特色文化

保护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名城。潮阳英歌不仅内容丰厚,而且特色鲜明,尤其是民俗文化影响深远,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充分利用潮阳英歌的积极传统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容,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依托民俗文化优势,努力打造“潮阳英歌”品牌,做大做强英歌文化。创新发展当地旅游业,依托民俗文化资源,运用当代文化理念,为潮阳英歌注入强大活力,提升潮阳英歌文化品位。当地政府与人民更应根据现实环境与民俗文化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办会,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把潮阳英歌这一民俗文化经典做强做大,实现文化发展传承、当地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标。深入挖掘和利用潮阳英歌这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传承英歌文化精神。

(三)提出“征服—人—学校—政府”新的发展模式

学校是我们了解知识文化的地方,潮阳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应该实行“征服—人—学校—政府”新的发展模式。从古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便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各地学校多次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从而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课堂教学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主渠道。近年来,教育部积极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支持高校创建中华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等活动,希望在活动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教育中,从而通过老师课堂传授或让学生社会实践等方式去了解认识传统文化。潮阳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如此。若潮阳英歌文化能够有条件在当地甚至在全国实施“征服—人—学校—政府”这种新的发展模式。那么,我们相信,学校这个平台对于潮阳英歌文化的传承及发展都是有莫大的帮助。

[1]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英歌)潮阳英歌[DB/OL].http://www.gdsqyg.com/ wzwh/show.php?itemid=460/2017.3.7

[2]叶春生,林伦伦.潮汕民俗大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307.

[3]保护运河文化遗产 打造特色历史名城[DB/O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dyh/2009-11/05/content_18832220.htm

猜你喜欢

歌舞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谁远谁近?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