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将至》
——犯罪片包装下的艺术电影
2018-11-15杨一森
杨一森
(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焦虑中的罗马道
20世纪末一场罕见的大雪即将侵袭影片中的这个小城市,就在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大雪感到人心惶惶时,主人公所在的这个小城市发生了连环杀人案。保卫科干事余国伟一直渴望能够进入体制内工作,这场连环杀人案对他进入体制内来说或许是一个绝好的机会。面对这让警察都感到头痛的连环杀人案,余国伟比当地的公安人员都尽心尽力。 破案立功,对于他来说是一条捷径。因此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他穿着不太合身的皮衣,邋遢的发型下穿着衬衫系着领带,全心全力的想要成为一个体面人。体制改革这个特殊的时代里,处处透露出的是一种消极的氛围,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个人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影片中这样的视觉效果和所要讲的故事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二、命运挣扎中的支点
燕子是一个被迫在舞厅工作的姑娘,她穿着活力性感,却有着一颗踏实过日子的心。燕子的心理一直都有着一个梦想,去香港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发店,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余国伟以自己的方式爱着燕子,燕子也希望余国伟会是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为了实现燕子的梦想,余国伟做了一个折中的选择,在三条街的交汇处——号称“小香港”的地方为燕子盘下了一家理发店,让燕子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在余国伟“破案”之余,唯一能让他平静下来的只有是跟燕子相处的时候。
三、压倒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
其一,在寻找凶手这件事中,余国伟是执拗的在破案过程中,他可以忘却身边的一切。 在忘我的精神状态指引下他曾一度无限接近真凶,差之毫厘。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还意外地送上了自己最亲徒弟小刘的性命。 跟班小刘的死将余国伟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通过医生的话我们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痴迷于凶手,小刘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就是因为自己的执着,害死了他的小刘。 这个时候的老余心里是被无助、自责、悔恨、懊恼等诸多负面情绪给填满了。
其二,小刘在回去的路上跟余国伟说了实话。 原来保卫科的人与外面的混混早就勾结起来偷钢铁厂的物料。这些话无疑是压在老余身上的另外一根稻草。天天吹捧自己是神探的一群人,却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盗窃做非法的勾当。这让余国伟对人生、对社会,同时也对自己产生了质疑。 此时,余国伟的内心状态也开始出现了恍惚。
其三,在“小香港”盘下的理发店中,燕子无意间看到了余国伟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打开后的内容使她瞬间便崩溃。燕子对未来怀有简单真实的憧憬,希望未来能和余国伟一起来实现。但是现实却狠狠的给了燕子一记耳光,燕子发现这份感情不再皎洁无瑕的时候,她便走向了极端。 燕子的死是压倒余国伟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想着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最终却失去的更多。
四、在回忆与现实的冲突中获得反思
在余国伟的心中凶手是一直在逍遥法外的,余国伟希望通过自己的破案能力能够像轴承厂的老马一样破格提拔到警察局成为体制内的一员。凶手的出现对于余国伟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机会。生擒凶手是莫大的功劳,最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最终愿望。 但是刑警队长老张在自己清醒时给余国伟留下了一封信。 通过这封信,余国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在他追捕真凶的时候凶手已经被车给撞死了。 其意味着余国伟所做的努力最初的方向就是错误的,这样的结果不仅仅给电影故事画了一个句号, 更预示着余国伟悲惨人生的开始,也正好隐射了电影的名称暴雪将至。
五、《暴雪将至》传达哲理意蕴
《暴雪将至》最后的一组镜头,聚焦在一辆发动不了的公交车上,一群人呆若木鸡地坐在车上,发动机启动的闷响一直在嘶吼,但车却是原地不动。突然间下雪了,好像一切都结束了,他全心全力的想要抓紧命运安排下的机会,但命运却最终甩下他绝尘而去,他就那么一直呆坐在一辆启动不了的公交车上,未来在哪里?恐怕没人能够回答他这个问题。这时,背景音乐偏偏在这时响起了,讽刺又不合时宜的是那首《好日子》,这是一种散发着荒谬气息的残忍,是一代人被荒废掉的命运残酷又真实。
六、结语
1997年,梦想还未破灭之时,领奖台上的余国伟,经历了人生中最风光明媚的时刻。余国伟暴突着青筋喊:“以高昂的热情,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但新的世纪,并没有余国伟的位置。影片结束的年份是2008年,在那一年中国南方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事实上,不管是1997还是2008年,印刻在中国人的记忆里的,都是值得后人去评说大事件,但在这之中,曾经有过多少余国伟,恐怕没有人能够回答。 在轰轰烈烈的时代巨轮下,总有被甩下的人。
[1]许维萍.艺术片太小众更需培植观影土壤[N].辽宁日报,2017-03-29.
[2]詹庆生.《暴雪将至》:镌刻历史的铭文[N].中国电影报,2017-11-22.
[3]孙建业.白日焰火下的黑色情结[N].中国艺术报,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