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尝试
2018-11-15高翔宇黄文静甘肃省华亭县马峡学区
■高翔宇 黄文静/甘肃省华亭县马峡学区
一、阅读目标要有梯度
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制定的目标要有层次性。目标可分上、下限目标,如有必要,上限目标还可分层次。其下限目标要求人人都能达到,而上限目标则鼓励学生去自由超越。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制定的情感目标是:下限目标是通过环境描写,能感受到沙俄黑暗时期“穷人孩子”所受的苦难(这一目标针对全体学生而定,主要通过读悟课文的重点段得以达成);上限目标能透过“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的幻想,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领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与对幸福的无限渴望。在上限目标中,“领会‘亲情的冷漠’”与“社会制度对人的迫害”又是两个层次,通过选择写话内容来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
二、阅读内容要开放
首先,对必学内容的开放。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尤其到高年级,文章长,要层层学透,并不现实。如何取舍?我认为,文章的精华部分可以细嚼慢咽,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可以多读几遍,理解有难度的部分可以边问边读,其它部分则可以泛读、快读。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进行研读。尤其在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里,教师要在课堂上少说“大家一起……”的话,更多地说“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字、词、句子)……”。
其次,对拓展内容的开放。扩大课内阅读信息量已是语文教师的共识,我认为拓展内容的选择权在学生。一种是教师提供,学生选择。如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出示预先准备的描写池塘、荷叶、荷花的文章,并播放《荷塘月色》这首歌,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器官。另一种是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为使课内外沟通,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阅读主题开展研究性阅读。主题确定后,学生自己确定拓展文本,在课外开展广泛阅读。课内精读时,再围绕研读专题进行答辩交流,既拓展了语文的外延,又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三、阅读流程要适时调控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线性教学,环节的丝丝相扣经常会使教师眼中只有教案。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认识到教师应该从关注自己的教学流程转向对学生学情的关注,依据学情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流程。换句话说,教师在备课中要变线性设计为板块设计,一个个板块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只要将军一声令下,便可随时应战。“将军”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课上,我们要关注课堂的生成状态,把阅读流程的选择权下放给学生,随机调控阅读的流程:学生急于想读的不滞后,学生暂时不感兴趣的不急于教,学生已掌握的不费时,学生有疑问的不回避。我们要变教学流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流程”,即以学定教,因“学”制宜的过程。
四、阅读方式要灵活多样
在阅读课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加各项阅读实践,使阅读课变传统的“讲堂”为学生自主参与实践的“舞台”。课上,虽然讲究以读为本,但听、说、写、悟、议,各有千秋;疑、演、画、评、赏,异彩纷呈。如在学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后,在“出境悟文”阶段,我让学生再做一次自己经常在做的任意一件小事,并从中发现新的知识和道理。第二天课堂上,同学们反馈的实践活动包罗万象,有些同学发言让人真让人敬佩。
五、阅读伙伴要多向性
在阅读中,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伙伴,无疑是给合作阅读加了一份催化剂。当然,为使自由选择有利于互相促进,教师可给出一些分组的依据供学生参考,使阅读伙伴的选择因“时”制宜,体现多向性。(1)依据不同内容选择。如《少年闰土》一文重点段写了“瓜地刺猹”、“海边拾贝”、“雪地捕鸟”、“看跳鱼儿”四件事,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内容研读,然后学同一内容的伙伴一起交流。(2)依据不同任务选择。如在学了《两小儿辩日》一文后,我设计了三个口语交际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A、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B、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C、其他意见),并鼓励选同一话题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和讨论。(3)依据不同方式选择。如在学《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较量”时,我建议可采用四种方式学习:写(观图写话;)演(表演双方第一次较量);读(有感情朗读晏子说的话);推理(揣摩晏子话中的言外之音)。在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式后,选同一方式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六、阅读时控要拓展
在阅读课中,只要做有心人,还是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空选择权的。就时间而言,学生有权力决定是“听”得多或是“练”得多,是“自主”多或是“合作”多……就空间而言,整个教室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座位可以选择,伙伴可以不时变换;讲台是学生成果展示的舞台,黑板是“练兵习武”的阵地……当然,教师还应该千方百计打破时空的界限,利用多媒休、校园、大自然等更广阔的时空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先从读、思、议、品、评中进入阅读情境,再以独特的感受、全新的体验、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