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导演对小说改编电影的情节把控
——多版《嫌疑人X的献身》叙事手法对比分析
2018-11-15孙沺
孙 沺
(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一、了不起的推理小说
有部分学者认为日本的推理小说很难读,这种难读不是指小说本身无趣,而是与日本文化有关,即使是以文风纤弱细腻著称的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在日本语言文化的影响下,他不加赘述的文风与断句仍然是简洁明了地让人有点憋屈。其实日本的推理小说始终做得不错,前有日本小说推理之父江户川乱步,以及与之并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的松本清张、横沟正史。更不论后期的譬如《名侦探柯南》等风靡的推理作品。从推理小说的历史上看,日本推理小说最早起源于日本作家井原西鹤在1689年开始模仿中国公案小说,写了一部《本朝樱阴比事》。这部小说现在已很少有文献记载,但无论小说本身的好坏,这个开端是好的,为接下来的推理剧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事实上,难读的小说不只有日本的著作,就连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里有些场景以及人物出场的描写也不是国人容易记住的片段。再加上英国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里面大量的人物、超长的人名以及繁琐的人物之间的关系都让很多中国的读者头痛。这个一生都在“谋杀”的女王在《东方列车谋杀案》中塑造了那么多对的人物形象,并且人物一开始出场时并没有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读者就很难记住这些人,都要反复翻找前文对照才能将这些人物对号入座。但看了一部分内容后便会发现这些人物有共同的关系纽带,他们之间不再是多余的个体,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阳光的罪恶》、《无人生还》等系列小说中。而难读的原因与国家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关系,在之后第二章的内容里会进行详细探究。
推理小说发展到今天,常规化的推理构思几乎被消耗殆尽。2005年的《嫌疑人X的献身》(下文简称《X》)作为神探伽利略系列的第三部拥有很惊人的销量,紧接着就在2008年上映了日版的同名电影。东野圭吾的叙事能力是不容小觑的,他最难得的是在破案故事中既要交代人物以及时不时地给出一些细微的线索,又要把握好各方面人物的情感,让读者在推理的过程中有情感的带入,将里面出场的人物赋予真实化,让读者不禁带入自己的生活。同时又要隐藏破案的关键,例如在《X》中,一直到故事的结尾才向读者展现人们之前被误导的点到底在哪,并没有考虑到案件的本身——被害人的真实身份。点破这一点答案就迎刃而解,但巧妙之处就在于,东野圭吾将简单的这点隐藏起来,就像书中说的:“让人只能触及到案件的表面”。
二、对艺术的再次解读——还原与重塑小说情节
在2008年日本、2012年韩国、2016年中国三个版本的《X》电影中需要研究的是被翻拍三次的电影各自有什么特点,从小说到电影可以说是各位导演对艺术的再次解读与创作,在一定的文学基础上加以各自的理解,所呈现出的是在原本的故事框架下导演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从这些影片中可以解读导演的思想,下文将从两个情节点具体分析导演的叙事手法。
(一)石神的初遇
先从日版的来看,正片的开头是石神在早晨听见隔壁母女的对话,看似平常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但隔壁母女的样貌并没有向观众展现,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石神在上班路上穿过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露宿的街头来到每天都看似例行买早餐的地方,这时女主出场了,通过笑容向观众展现她的美丽。但这不是他们最初相遇的场景,在影片的结尾才向观众展现最初他们认识的场景。这种叙事手法是最接近于原著,原著也是从石神的一天出发像流水线一般的开始,这种看似平常无趣的叙述跟之后一步步紧凑的剧情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越发有看下去的兴致。
在韩版的影片中,一开始向观众展现的是阳光正好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将生活中的美好用女主人的笑容以及她待人接物的态度展现出来,再加上影片采用饱和度很高的暖色调,通过色调营造生活和美的气氛。而石神本身不像原著中给读者印象的古板老派,这影片开始的石神是一个正常和蔼的邻居,这个情节的展现可看出韩国本土色彩。细观韩国影视作品会发现,在影视作品的色彩运用上,清新剧主色调基本为暖色,画面明亮、明媚,其中的女主或者男主带有很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在《X》中也得以看出韩国导演惯用伎俩。
在国版《X》中,影片开头运用移动镜头展现石神以及隔壁靖子与她女儿的生活常态,同时向观众展现他们之间的人物位置关系等信息,用阳光展现出生活的美好,但人物的表情看着很凝重在耀眼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有些不和谐。导演应该想通过这一景象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出场时自己的见解,石神跟靖子只是普通的邻里关系,他们彼此都对生活抱以无奈的态度,石神走过桥下流浪汉的住所显示出悲凉的样子,但总觉得这处场景拍得十分别扭。古代的统治者为了标榜自己施行的是仁政,大都会对社会上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照顾,出台了相应的救济政策和具体措施。时代不同,措施有别,但这些做法的确给那时的流浪乞讨人员极大的帮助,帮助他们当中不少人度过了饥饿和寒冬。就算他们露宿街头也是在真正的街头披上一块草皮,而不是像影片中桥下的人们搭建各自的房子。导演应该是想还原小说中描绘的真实景象,但小说是带有强烈的日本色彩的,描写的街道也是日本会有的样子,国版硬加上这些日本生活习惯等元素就会显得不自然,有些突兀。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下的查案过程
斯大林说:“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日本人的纪律性非同一般而且很看重求同心,在东京街头的拉面馆就能看出,生意好的店铺往往生意越来越好,而旁边的店铺一开始就没什么人的话就一直不会有什么人,但其实两家拉面店的味道可能并不存在很大差异。这是集体主义体现的一个方面,日本是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国民素质非常高,社会制度健全,各种法律法规非常完善。日本人对于自己的约束,就算是没有硬性的惩罚规定,自己也会遵循社会准则。
在日版的《X》中从案查警察组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日本集体主义的现象,他们警察组要不就不起作用把案件全交到汤川手上让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以及自己搜集线索来查案,偶尔会有那位女警察来询问案件的进度并提出质疑,总体上看是依靠汤川一人,这跟上面提及的拉面馆消极现象如出一辙。但能从破案过程中看出警察群体要不就不出现要不出现就是一起出动,在商讨案件时反复会出现集体的场面,开阔的会议厅聚集着各等级别的警官,场面也很井然有序排列整齐,这便是拉面馆人越来越火爆的现象。
而在韩版与国版中,集体主义的体现较为薄弱甚至没有,韩版负责案件的警察似乎独挡一面,自己就是群体,将案件全都揽在自己身上,时不时对下级批评几句。整个查案过程他似乎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同时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是小说中汤川角色,但又不全是。上文也提及,韩版《X》带有很强的韩国特色,在很多韩剧中男性警察的角色基本都特立独行、不听劝阻,但往往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在去年豆瓣评分9.2的韩剧《秘密森林》中天才检察官黄时木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观点,周围除了韩警官没人支持他,由此看出韩剧中侧重更多的是对个人形象的刻画,用其他群体的反对衬托个体的不屈不挠的形象。其实小说中的石神跟汤川在学术领域是相互扶持的个体,他们仰慕对方的才华与智慧,这点在小说最后汤川为石神感到深深的惋惜中得以体现,因此所有人都不能离开那么一两个精神支柱,例如《秘密森林》里的韩警官,又如《X》中的汤川。
在中国,大部分集体主义体现在宣传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从小就教育要舍小家为大家、一切听从指挥。但现实生活中这样做的人却微乎其微,这也给大家心里暗示,并不一定相信自己被教导的东西,国人的集体性,更多的是讲出来实际不做出来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理念。在电影中体现在当查案组都觉得女主是无辜的好人,但却没人替她站出来洗脱罪名,都出于对案件本身的无奈不得不硬着头皮坚持调查女主,虽然事实证明他们没错,但在他们思想上早就大错特错了。
三、从纸质文稿到电子影像——不同的转化
三版影片中最不同的之处莫过于导演对结局表现的不同,日版的最后靖子受不了自己内心的谴责去投案自首弄得石神失神崩溃,韩版中真相没被埋没在警官、靖子、石神三者的心底,通过最后的长镜头以及阳光普照向大家传递最好的结局,这也是韩剧中最具特点的地方,通常情况下韩剧都会是美好的结局从而满足观众的诉求,而国版的也是遵从原著靖子去投案自首。
结局或是谜底的设计,可以说是推理小说的最大魅力。通过对登场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各处埋下伏笔,甚至有时会利用一些叙述手段使得读者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最后在谜团解开时所带来的冲击和意外,正是推理小说迷读推理小说的最大乐趣。而小说中汤川无法找到明确的证据来证明他的推理,只能利用靖子的内疚心来推翻石神的供词,但如果这是一道数学题的话,汤川的解法本身是很不优雅的,有点耍赖的意思。从道义的层面上来说,汤川应该将真相永远石沉大海,尊重友人石神的决定,让真相永远埋没。同样身为侦探的福尔摩斯,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在某些情况下)我会站在犯人这一边,而非死者一边。”在《东方快车谋杀案》里,波洛在识破整个杀人过程之后也没有告诉警察,而是经过自己情感的思考以后选择了保护凶手,将真相永远埋没。掩护凶手行为本身其实是不对的,但就算明知是错的,有的人也会这么做,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定义的正义,坚持的是自己的信念。而在汤川看来,人必须要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没有例外,这是他定义的正义,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就是错的。
[1]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插图第11版,后浪电影学院002,376.
[2]倪骏.中外电影史[M].中央戏剧学院系列教材,中国电影出版社,189.
[3]陈琳.数字影像技术[M].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陆绍阳.视听语言[M].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54.
[5]常江.影视制作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