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融合专业特质 全面提升应用能力
——关于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的案例报告
2018-11-15陆卫仙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陆卫仙/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一、存在问题
(一)课程地位失衡
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学生的职业、生活能力息息相关,但能够独立开设应用文写作教学课程的中职学校却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应用文写作只是中职语文课程的附属教学内容之一。
(二)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课堂模式,以“文种格式+范文分析+写作要求”为授课结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缺乏创造性,学生没有主动性。又因为惰性,主动在教学之余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探索应用文写作教学专业化之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二、开发依据
(一)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全国第三次职教会议上强调,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学校不再是“混日子”的地方,中职毕业生也不再是简单的装配工,他们的素质状况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会议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保障。应用文作为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正日益进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一封颇具特色的求职信、一份富有创意的策划书、乃至一例别具慧眼的市场调研报告,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才华与能力,都可能给人带来无限发展空间。因此,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通向学生职业生涯、奠定成功基础的必修课。而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也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准备和职业生涯来进行。
三、实施过程
(一)成立扁平化的课程开发团队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传统专业、重点专业,也是省级品牌专业,有着深厚的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自主开发了机加工典型产品“千斤顶、台灯、中国象棋、汽车模型”等,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取得了较好的专业培养效果。学校选择机电专业作为课程开发的试点,围绕我校机电专业开发的典型产品,组建了由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语文教研组、专业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开展旨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工作。
(二)开发实用性的教学基本要求
团队成员利用教研活动时间集中学习有关应用文教学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寻找应用文教改的理论依据,获得改革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课程开发的教学基本要求。
(三)编写任务型的校本教材
根据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基本要求,编写出校本教材《产品推介与应用写作指导》。该校本教材将写作训练与口语表达相结合,具有专题化、系列化、模块化特点。它从学生的生活和专业实际出发,整合了应用文文体知识、格式规范与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需求,主张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紧紧创设应用文写作的相应环境。整个教学过程历时一学期,每星期两节课,共40课时左右。
(四)推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推翻旧有的教学思路,建立以“结合专业需求→进行目标设置→选择授课文种→典型案例示范→课内外写作训练→全方位评价”为主要模式的授课形式,进行全新的应用文教学改革。
首先,我们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普及,并选拔优秀教师在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中职机电专业三年级学生中进行“产品推介与应用写作指导”专题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整合教学资源,采用案例教学法等,将机加工典型产品有机融入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或作为创设情境之用,或作为写作对象之用,使学生的应用文学习从始至终都有着明确的专业导向。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最大的改变是教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了教室之外。如进行产品的市场调查,需要学生先走进实习车间,了解产品性能、构造等;再走上街头,了解市场需求,调查产品价格,进行分析论证。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结合专业、与生活实际接轨、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五)注重在课题研究中推广
探索、实践、总结,一路走来,几多风雨。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凭着教改团队的不懈坚守,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课程开发团队同步完成同一主题的县市级重点课题,推广课改经验。实践证明,新开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既强化了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实践性、应用性,也强化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