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研究综述
2018-11-15王泓运
王泓运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一、创作特点与演唱技巧
这一类的文章较多,如龚馨的《中国近现代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探究》、唐慧霞的《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杨光的《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龚馨的《中国近现代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探究》,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和演唱风格进行研究,并以《大江东去》《子君之出矣》《花非花雾非雾》为例,对代表人物及各时代创作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实例作品的调式调性分析、曲式结构、体裁、钢琴伴奏等音乐特征来分析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阐述了中国艺术歌曲从启蒙阶段开始各阶段的艺术特征。
还有些文章是专注研究与分析二十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作品,如龙淼鑫的《苏夏-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_之比较分析》,该文章通过对比、比较分析了两个作曲家创作的《我爱这土地》,虽然创作年代相同,但是创作手法截然不同。该文章从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入手,结合各自的演唱风格,发现其中的联系与区别。
二、作曲家的创作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家们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通过艺术歌曲这种题材将中国文化与在西方学习到的技法相结合,虽然时代相同但是每一个作曲家创作的特点都不尽相同。此类文章就是对这一时期某一作曲家创作艺术歌曲的风格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张云霞的《论青主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从青主的美学思想和其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为切入点,分析了艺术歌曲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和风格特征,阐述了青主的艺术歌曲和其美学思想在近代音乐史上的开创意义,以及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付晓玲的《谭小麟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从题材、民族特色和西方技法的结合、钢琴伴奏三个方面分析谭小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作者认为,谭小麟创作的艺术歌曲体裁是中国化的,并举出实例讨论。通过节奏的处理与诗词吟诵相结合、曲式结构的简洁精悍、旋律委婉等特点总结出了谭小麟创作的艺术歌曲将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与西方的先进技法完美融合。
三、艺术歌曲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受西方专业音乐创作影响的作曲家们,开始将西洋作曲技术同中国传统相结合。以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为代表的作曲家,创作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并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从而让中国艺术歌曲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蒋晓萌的《浅谈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创作特征》,将沿着历史的脉络对我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作品,总结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整体特征以及对于当今声乐作品的创作、表演产生的深刻影响。郑洁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出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轨迹是从“引进”到“模仿”到“探索”再到“创新”的历史过程。他认为中国艺术歌曲在融合中西方文化进程中,在消化、吸收西方传统创作技法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恰恰是两种异质文化建构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形态。
四、作用与意义
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歌曲伴随着人民的生活,以任何别的音乐体裁所无法取代的独特的艺术力量,作用于社会现实。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经过时间和群众考验的优秀之作,不仅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一定的深度,而且都有意识地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一类文章论述的是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的地位、意义与影响,王培喜的《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意义》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在体裁与和声方面的特点,阐述了它在近代中国音乐史的开创性意义;通过进一步探讨艺术歌曲与美声唱法的关系,以及它作为美声唱法的实践园地等问题,指出它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还有一些文章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歌唱技巧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对教学的影响和意义,如《歌曲对中国专业声乐教学的影响》《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等。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从产生、发展到逐渐成熟,通过青主、黄自、萧友梅、赵元任等音乐家的不断创造与探索,改变了几千年来形成的横向艺术创作的惯性,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看出,针对创作特点与演唱技巧的文章较多,许多文章的结构与内容大致相同,所以以后的研究者应该更多地创新和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作为音乐学习者,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20世纪上半叶作曲家的创新精神,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完成自己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