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评剧唱腔艺术
2018-11-15杨京晶
杨京晶
(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 河北 唐山 063000)
一、板式
(一)导入板类。
在评剧的表演活动中,导入板类具有一定的过渡与引入功能,主要包含回龙、带板、哭头、导板、搭调等,这些都不属于独立板式的范畴,大多数都起源于河北梆子,历经相关创新活动,才对自身板式特征进行构建。(二)基本板类。
在评剧板式中,其主体板腔就是基本板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慢板。慢板也就是一板三眼,主要在旦行与生行中进行运用,由上、下两个部分中,各四小节的乐句共同构成,在每个乐句中,又由三个小分句组成。通常情况下,起唱由头眼开始,往往运用小过门,来对各个分句进行衔接。
2.二六板。也就是一板一眼,其广泛应用与评剧各个行当的表演过程中。关于其划分方面,具体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小生二六与原板二六。在小生二六的上、下句中,分别包含六个小节,一般情况下,每句包括两个分句,主要在生行的唱腔中运用。在原板二六的上、下句中,分别包含四个小节,主要在旦行的唱腔中运用,部分情况下,其他行当也会对其进行使用。
3.快板。所谓的快板就是有板无眼,其属于创新板式的范畴,具有比较快的速度,可以不对小节线进行划分,在七字句式中,对其使用情况比较多,在每一个乐句中,包括七个小节,其中间不会出现过门情况,经常用于对慷慨激昂的情绪进行表达。
4.散板。所谓的散板就是无板无眼,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紧打慢唱与慢打慢唱,其节奏比较松散自由,板眼不会对唱腔产生限制作用,能够依据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开展一定的自由发挥活动。
(三)结尾板类。
结尾板类代表这一段唱腔的终止,关于其组成部分方面,包括许多内容,比如:留板、顿板、锁板、甩腔、叫板等,这些板式之间也存在一些区别,部分代表全部结束,部分则代表不完全结束。二、调式
(一)正调。
在评剧的表演中,正调属于主流调式,能够对所有戏曲情绪的需求进行适应。由于演员的嗓音和音域存在差别,从F宫到bB宫之间,唱腔曲调高亢、明快、粗犷,小板胡为其主要伴奏乐器。关于其定弦方面,里弦定“5”音,外弦定“2”音。(二)反调。
反调这一调式是由正调派生而来,由正调下行四度构成,属于上五度宫系统范畴,与正调截然相反,曲调比较委婉、凄凉、细腻、深沉,在一出戏主要角色的重点唱段中,主要对其进行应用。小板胡为其主要伴奏乐器。关于其定弦方面,里弦定“1”音,外弦定“5”音。(三)越调。
20世纪50年代初,评剧越调就此形成,历经一系列剧目表演活动后,其变得更加丰富。其属于正调上五度宫系统派生声腔范畴,相比较于正调四度音程,其演唱音域比较低,并且突破了男女同调同腔的局限性,男腔越调与女腔越调自此区分开来。1.男腔越调。其主要应用大板胡来进行伴奏,该声腔具备一定独特性,突破了南腔音域偏高的束缚作用,将中、低音区域打开,并形成了老生、花脸等行当唱腔,提升了评剧表演的艺术魅力。
2.女腔越调。该声腔与男腔越调的调高大体一致,然而,曲调结构方面存在差异,乐句与过门之间存在着对衬的关系,二者互为呼应,曲调比较欢快、愉悦,大部分是二六板结构形式。小板胡为其主要伴奏乐器。
(四)反越调。
反越调也被称之为越反调,专门指的是男腔的反调,与越调恰恰相反,其声腔属于越调上五度宫系统的范畴,关于调高方面,越调是D宫,反越调则是A宫。相比较于越调四度音程,反越调的演唱音域则比较低,大板胡为其主要伴奏乐器。关于其定弦方面,里弦定“1”音,外弦定“5”音。三、评剧艺术发展
(一)评剧这门艺术起源于田间地头,其能够对针砭时弊,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作用,人物扮相也具备一定幽默特征,深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部分剧目自身的戏剧性并不是突出,甚至还带有一些悲伤色彩。但是,在具体的演出过程中,能够对很多悲伤情绪进行淡化,利用演员的扮相与语言,对许多喜剧效果进行创设,这说明评剧还具备一定的故事性与娱乐性。当前,人们需要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需要娱乐性与幽默性的演出进行缓解,而评剧先天的优势作用,十分符合这些条件,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对评剧进行关注。
(二)当前时代文化更具有多元化与商业化特征,对于诸多的传统戏剧,倘若不开展商业包装与剧种改良活动,其必然会走向灭亡。关于道具服装的设计方面,可以将一些符合当代审美的元素加入进来。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分时尚元素加入进来,在对剧目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应当使其更为贴近当代生活,确保评剧改良工作的开展,能够与当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相符合。
四、结语
戏曲发展到当前时代,虽然依然是我国艺术瑰宝,但是很多青少年已经对戏曲的兴趣降低,对于戏曲的钟爱程度有所减弱。结合评剧唱腔艺术,引导青少年及群众对评剧予以深入研究和学习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评剧唱腔艺术的分析,感受评剧艺术魅力,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对评剧予以正确认识,才能够让评剧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1]杨春利.评剧唱腔艺术探微[J].戏剧之家,2017(24):41.
[2]李晓玲.对评剧唱腔艺术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6(06):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