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走》:电影改编的异化与窄化
2018-11-15薛茗
薛 茗
(广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是著名的移民作家代表,但相比其他移民作家却有着独特之处,深受原乡日本文化与英国文化影响的石黑一雄对于两种文化属于零度归属,他不代表任何一个国别或族裔写作,而是将作品关注点放在了人类历史层面,想成为一名“国际化小说作家”。小说《别让我走》深刻地体现了作家这一关注点,将主人公设置为克隆人,探讨基因克隆技术带来的结果,反思现代人类死亡意识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根据小说《别让我走》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10年上映,由马克·罗曼尼克执导,石黑一雄、亚历克斯·嘉兰编剧。如今,科幻电影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因为科幻电影与科学技术在当代所引发的重大议题密切相关之外,科幻电影能够提供刺激、逃避或幻想所带来的乐趣。科幻电影《别让我走》中并未出现高科技设备与技术、不明物种或异质空间,没有为观众带来奇观化的场景,但却平静地展示了克隆人的生存图景。这得益于小说《别让我走》独特的写作风格与叙述方式,但笔者认为电影在改编时对原著的情节内容、人物塑造进行改动,导致其主题关注面向产生了异化与窄化。
一、情节内容的删减与更改
电影作为与文学作品表现方式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改编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时长的限制。通常一部90分钟的电影无法将小说所有的故事情节全部展现出来,而是选其与主人公命运安排相关的故事情节,突出作品主题。同样,电影《别让我走》也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删减,再根据主观解读与商业需求对小说内容进行了改动。
小说《别让我走》在开篇时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定为“英格兰,20世纪90年代末”,采用倒叙的方式,由凯西作为叙述主体回忆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电影《别让我走》也是如此。
而电影在进行情节内容变动时,除了最后揭开黑尔舍姆存在的原因,将埃米莉夫人与玛莉·克劳德夫人的原话进行了大量删减之外,其他删减的故事情节都是经编剧的改动之后。例如,小说中凯西在无人的地方听磁带里的Never
let
me
go
这首歌时,想象歌曲的意象是一位年轻母亲在生产后怀抱自己的婴儿,祈求他不要离去,凯西怀抱枕头听歌的场景被画廊的玛莉·克劳德夫人看到,这一场景成为小说后文揭示主题的点睛之笔。而电影中,凯西怀抱枕头听歌时则是被露丝看到,这一场景成为描述三角爱情关系的一环。再一处关键情节的改动,是关于汤米和露丝都已经开始捐献时,凯西带他们一起去看一艘搁浅的弃船的场景。小说中,弃船搁浅在泥沼里,他们无法接近,只能坐在树干上远远地望着它。而在电影中,弃船搁浅在沙滩上,汤米飞奔过去在船上到处参观。以上是电影对小说重要故事情节进行删减变动的内容。除此之外,编剧除了主动加入许多适合用视听语言丰富的情节内容外,也增加了几处小说中没有出现的细节。小说中,除了寄宿学校黑尔舍姆在克隆人的儿童与少年时期对其进行严格管理之外,其他时候,这群克隆人并没有被明显得监管着。于是,评论家菲利普(Hensher Philip)在看完小说后便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当这些克隆人知晓自己的命运之后,他们为什么不逃跑呢?”学者浦立昕引用了福柯的“规训”概念来解释,认为“它可以被各种机构或体制接过来使用,如‘专门机构’(19世纪的罪犯教养院或‘改造所’),或者是把它作为达到某种特殊目的的基本手段的机构(学校、医院)。”这些机构借助严格的时空安排来实施规训,培养出温顺健康的人以满足社会需要。黑尔舍姆就是监管人类创造出的克隆人的机构,运用严格的纪律手段与灌输式教育,在克隆人达到器官捐献年龄时规训着他们的身体与话语主体。电影中加入的故事情节则是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较为容易理解的答案。克隆人住在村舍时以及做看护员时住的房间,出入都须在门边的一处设备上“打卡”,以记录他们外出和归来的时间。也就表示在黑尔舍姆之外,克隆人依旧被隐蔽的权力监管着。另外,关于克隆人与人类接触的描写则更是从侧面反映出规训的残忍性。小说中克隆人称人类为“正常人”,除了监护人之外,他们与其他“正常人”并没有直接接触。电影中,去诺福克寻找露丝的原型是他们的第一次外出,编剧在这里加入了凯西三人与村舍的“老兵”克丽西和罗德尼在餐馆里的情节,凯西三人不会点餐,并且大声言语也引起了餐馆里其他人的注意。
二、人物塑造上的基调异化
电影《别让我走》对小说每一部分推动故事情节的主要人物做了保留,删减了旁支人物,主要围绕凯西、露丝与汤米三人进行讲述,贯穿故事始末。凯西作为叙述主体,承担着故事讲述的作用。小说中的凯西并未直接表达对汤米的关注是由于爱恋,与露丝的友情也是无法言喻的少女之间的独特相处方式,对于汤米与露丝的恋情只有婉转地表示着关注。相反,电影中的凯西从学生时期便主动给予汤米特殊的关注,在汤米和露丝成为情侣后,幻想着他们可以分开。在受到露丝的言语暴力后主动申请成为看护,脱离了小群体。
石黑一雄在小说里将露丝的性格刻画得古灵精怪、具有领导力。同时,露丝的特殊性还在于她不像其他克隆人一样由名字加大写字母命名,例如凯西·H。露丝在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极具有反抗意识,也是唯一亲自寻找原型的克隆人,寻找原型以失败告终的同时,露丝也得到了身份确立,主动接受捐献器官的命运。电影中的露丝则多少被塑造为反派的形象,在得知凯西喜欢汤米后主动亲吻了汤米,和汤米成为情侣。到村舍后便极力想摆脱黑尔舍姆的影响,在友情与爱情中猜忌、嫉妒。
电影和小说中的汤米都是善于思考的,不依靠外界的人或事判断自身身份,在黑尔舍姆时常因创造力低能被嘲笑,但他却是唯一通过自身解开画廊收藏学生作品目的的克隆人。电影在露西小姐告知学生真相时的场景中将汤米的性格放大,汤米是唯一听到真相后还能冷静地将掉落在地上的纸张捡起来的学生,这也为日后他能够揭开谜底做了铺垫。从死亡意识角度来说,小说中的汤米主动接受了自己作为克隆人向人类捐献器官的生存价值,认为一味地尝试器官缓捐与人类创造克隆人,用现代医学手段移植克隆人器官延长生命的做法并无二致。但在电影中却成为对死亡惧怕的克隆人,得知缓捐一事并不存在时而绝望。
整体来说,石黑一雄在小说中塑造人物时,赋予了每个克隆人鲜明的性格特征,但并没有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在文本中以隐藏作者的身份刻画人物,留给读者解读的空间。电影在人物设置时遵从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对立的设置,将露丝与埃米莉夫人设定为迷途知返的反派人物,露丝主动承认自己拆散本应是情侣的汤米和凯西,帮助他们拿到了克劳德夫人的地址,鼓励他们申请缓捐,以此来弥补自己的错误;而埃米莉夫人则在电影的最后向凯西和汤米解释黑尔舍姆的成立相比于其他克隆人监管机构,对克隆人的教育与使其人类化是特殊的也是遭受着阻力的,黑尔舍姆是认为基因克隆技术有违生物伦理的运动主力。
三、主题解读的浅层窄化
不论在小说还是电影中,读者和观众作为凯西的叙述对象,面对基因克隆技术这一巨大争议,多少都充当了道德审判者的意味。但石黑一雄并没有在小说中简单化地对克隆人的创造进行道德批判。从《远山群影》开始,石黑一雄就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普通人生活在一种不可抗情境中的状态。《别让我走》也是如此,克隆人被人类创造出来后接受着人类的监管,无法脱离,在经过人类化的教育后对自身命运有着不同的接受态度与方式,但最终是接受了的。而在这一点上,石黑一雄对人类的生存态度和死亡意识进行着探讨和反思。这里引用犹太心理学家、纳粹大屠杀的亲历者弗兰克在其《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所说的最为贴切:“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机器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很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石黑一雄赋予凯西回忆与叙述克隆人故事的权利,书写了克隆人对命运不可抗的生存态度,用独特的切入点描写了人性。
相反,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则是将现实中对克隆人的道德伦理思考移情进入小说中,在了解克隆人无法生育,无法进入人类社会享有权利,无法与心爱的人生活更久,在器官成熟后只能选择捐献器官直到终结后,会对克隆人的生存价值感到惋惜,批判人性自私残忍。这实际上是将现实的伦理评价带入到虚构的文本中,脱离了小说文本的伦理语境,是一种“越界”行为。而电影《别让我走》则是将这种“越界”行为表现得更加直接,上文对比电影对小说的情节内容变动与人物塑造基调的不同则是有力的说明。电影《别让我走》没有脱离爱情母题,而是将其上升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不仅将凯西、露丝与汤米的三角关系放置最大化,更将露丝塑造为三人情感关系中的破坏者。正如小说中凯西怀抱枕头听歌曲Never
let
me
go
时,心里所想歌曲的意境是母亲与新生儿,注视着她的是克劳德夫人,在最后揭晓黑尔舍姆谜底的时候,克劳德夫人说出她当时看到这一场景的心中所想,“我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迅速来临。更科学,更有效。对于以往的疾病有了更多的治疗方式。那非常好,却又是一个非常无情和残忍的世界。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她紧闭双眼,胸前怀抱着那个仁慈的旧世界,一个她的内心知道无法挽留的世界,而她正抱着这个世界恳求着:别让我走”。但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凯西听这首歌的场景,而编剧则改为每一次都是露丝出现。第一次,露丝察觉到凯西与汤米的亲密关系后,主动接近汤米,与汤米成为情侣;第二次,在村舍时,露丝认为凯西在破坏她和汤米的感情。于是,小说中揭示主题的场景在电影中则被改为三角关系生成与破裂的催化剂。电影《别让我走》塑造了一个克隆人捐献器官给人类直到终结,无法和爱人相伴到老的命运悲剧,加之加入克隆人在出入安置地时主动进行“打卡”,接受着隐蔽权力的监管与他们在餐馆里因不会点餐而不知所措的两处情节,渲染了人类对于克隆人的压迫。唤起了观众对克隆人生存的怜悯之情,批判了人类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这是编剧对小说的解读,却脱离了虚构文本中构建的伦理环境,与现实的伦理环境发生了混淆,这也就使电影《别让我走》对小说进行了浅层解读后造成的影片主题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