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园影片成长主题探析
2018-11-15李坤
李 坤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一、引 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还有社会文化的变迁,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一度使美国社会产生了激烈的关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所以这段历史时期也被称为“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开始重新思考生存,走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前沿,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追求梦想、反叛权威,他们或是在“最好的时代”走向光明,或是在“最坏的时代”堕入沉沦,绘出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青春画卷。在这个矛盾激荡的发展阶段,美国爆发了轰动全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反正统文化运动、新“左派”运动,其中反正统文化运动和新“左派”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他们反叛美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试图颠覆基督教权威,追寻被磨灭的自我和被限制的自由。在激荡的社会运动中,战后青年一代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青春风貌,这一历史性的变化被美国电影人通过镜头记录了下来,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出现了以校园生活为叙事焦点的青春影片,其中影片《无因的反叛》被认为是该类型影片最早的代表作品,由《无因的反叛》所开启的校园叙事也在时代需求和商业价值的合力推动下迅速发展。
顾名思义,校园影片是指展现身处校园之中的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类型影片。严格来说,校园影片属于美国青春影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园影片而言,“成长”是其必然包括的重要主题,不同题材的校园影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轨迹、成长心路历程等。自《无因的反叛》成功上映并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方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人投入到校园影片的创作之中,《毕业生》《篮球日记》以及后来的系列影片《美国派》《死亡诗社》《怦然心动》等影片都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收入和业界评价。书写青春成长的校园影片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原因在于战后青年一代审美群体的苏醒,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年审美群体逐渐壮大,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战后美国电影发展的颓靡状况,新的审美群体的出现也使好莱坞在创制影片的过程中捕捉到了新的叙事焦点。同时,校园影片拥有较低的制作成本和较短的制作周期,在制作、传播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说,美国的校园影片是在时代的呼唤中发展起来的影片类型,也是延续至今的重要亚类型影片之一。本文将选取《怦然心动》《美少女啦啦队》《死亡诗社》《篮球日记》《大象》《春天不是读书天》《十三岁》等多部影片为研究对象,从“追梦”“反叛”“沉沦”这三个角度探析美国校园影片中的成长主题。
二、青春里的浪漫追梦
关于梦想的追寻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美国影片中,对于校园影片而言,追梦的历程常常带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影片《美少女啦啦队》中,导演佩顿·里德就采用了浪漫轻喜剧的方式言说了主人公们对冠军之梦的浪漫追寻,青春的脸庞、明亮的色彩运用都为影片的励志主线增色不少。在影片中,故事发生在圣地亚哥的兰科卡那高中,女主人公杜朗斯是学校托罗啦啦队的新任队长,面对连续五年夺冠的光辉历史,杜朗斯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在压力之下杜朗斯废寝忘食地筹备着第六次啦啦队比赛中的冠军之战。大赛来临之际,托罗啦啦队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即克洛甫高中啦啦队,更令杜朗斯头疼的是前任队长正是通过抄袭克洛甫高中啦啦队的独创舞步才获得了连胜,而刚刚得知真相的杜朗斯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排练新的舞步来应对比赛。面对临近的比赛,啦啦队的成员们并不赞同杜朗斯关于排练新舞步的决定,但杜朗斯始终坚持鼓励队员们要凭借自己真正的实力来参加比赛,并动员队员们投入到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来,最终托罗啦啦队虽然没能获得啦啦队大赛的“六连冠”,但队员们却感受到了坚守梦想的可贵与幸福。《美少女啦啦队》以兰科卡那高中的校园生活一角为叙事焦点,展现了一段青春洋溢的追梦之旅,呈现出了关于坚守梦想、坚守正义的励志价值。
提到青春时的梦想,最为浪漫的莫过于纯真而懵懂的校园爱情,在影片《怦然心动》中,导演罗伯·莱纳就为观众呈现了一幕美好而不乏曲折故事情节的校园追爱故事。《怦然心动》改编自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小说,其中的女主人公朱莉·贝克始终坚定地相信梧桐树是最圣洁的、后院的鸡蛋是最干净的,自己是要和布莱斯·罗斯基接吻的,所以朱莉·贝克常常坐在梧桐树下养鸡,并始终暗恋着布莱斯·罗斯基。此时的朱莉·贝克刚刚二年级,这种懵懂的情愫便根植在她的心中。然而布莱斯·罗斯基并未对朱莉·贝克产生好感,在他看来一个常常坐在树下养鸡的女孩子十分怪异。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男女主人公的成长,这段懵懂的爱情故事出现了转折,八年级的时候朱莉·贝克成为学校中备受关注的人物,独特的爱好和个性她拥有了不一样的魅力,这种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布莱斯·罗斯基,但此时的朱莉·贝克却不再相信儿时关于“一定会和布莱斯·罗斯基接吻”的梦想。在一次相处的过程中,心生爱意的布莱斯·罗斯基试图亲吻朱莉·贝克,面对这一儿时的梦想,朱莉·贝克选择了逃避,因为她无法理解布莱斯·罗斯基对梧桐树和鸡蛋的不屑。于是试图走进朱莉·贝克内心的布莱斯·罗斯基在院子里种下了一棵梧桐树,随着梧桐树种子的生根发芽,朱莉·贝克和布莱斯·罗斯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化解,一段懵懂而浪漫的校园追爱之旅带给观众以单纯美好的审美体验。
三、权威下的奋力反叛
在美国校园影片的成长言说中,不可绕过的就是“反叛”,对于个体而言,青少年时期是由孩童成长为成人的特殊阶段,是自我意识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家庭、父权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反叛均被体现在美国的校园影片之中。在影片《春天不是读书天》中,男主人公是一个名为卡尔的中学生,卡尔生活在一个家教十分严苛的家庭之中,从未想过同父亲说“不”的卡尔在同学费慕斯的“带领”下,下定决心要与父亲进行谈判,决定抗拒父亲对自己过度的约束,甚至通过逃课来表达自己反叛父权的决心。《春天不是读书天》中的卡尔仅仅是众多青少年的缩影,强大的父权在一段时间内压制着青少年渴望独立成长、探索世界的脚步,但正是这种独立的探索才能够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寻找自我、确立自我。从这一角度来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对父权进行了解构。无独有偶,影片《我自己的爱达荷》也展现了校园中的青少年对父权的反叛,影片主人公斯考特生活在一个富裕之家,在官场上身居高位的父亲对斯考特的管教十分严厉,然而随着斯考特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开始独立观察、思考父亲在官场上的虚伪嘴脸,在对阿谀奉承的父亲的鄙夷中走向反叛,斯考特甚至愿意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金钱,进而实现自己对独立性的追寻,无论斯考特的父亲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他都再也无法掌控斯考特的人生。如果说《春天不是读书天》《我自己的爱达荷》中的反叛结果是获得了独立,那么《死亡诗社》中对父权的反叛则走向了悲剧。在《死亡诗社》中,校园生活已经赋予了尼尔独立的意志,然而尼尔的父亲并未意识到他的成长,还是一如既往地控制着尼尔的生活,试图代替尼尔为他做出人生选择,将尼尔成为律师的梦想彻底扼杀,甚至不允许尼尔回到校园,反叛无果的尼尔做出了极端的选择,以自杀这种悲剧的方式进行着最后的反叛。
在对于父权的反叛之外,美国校园影片中还能够看到主人公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反叛,在影片《毕业生》中,身处校园之中的男主人公本杰明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十分迷惘,可以说本杰明鄙视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和价值伦理。在一次聚会上,本杰明遇到鲁滨逊太太,鲁滨逊太太的引诱点燃了本杰明的青春欲火。更为讽刺的是,在本杰明陷入这段不伦关系后,他发现自己爱上了鲁滨逊太太的女儿,随即陷入了性与爱的纠结之中。如果说与鲁滨逊太太之间的不伦关系代表着本杰明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那么最终选择追求真爱即鲁滨逊太太的女儿则代表着本杰明于反叛之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红极一时的系列校园喜剧影片《美国派》更加直接地通过性的言说展现自由主义思潮对青年一代的影响,以及他们借助开放的性观念对主流价值的反叛。在系列影片《美国派》中,身体的狂欢成为主人公们战胜青春寂寞、缓解成长危机的重要方式,校园之中相对节制的性爱故事是一种对禁欲主义的宣战,也是对美国社会传统基督教价值观的反叛。
四、失控中的悲剧沉沦
正如上文所述,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孩童走向成人的关键时期,身心的快速变化使个体常常处在迷惘之中,他们甚至在成长中开始逃离现实,走向虚无。在影片《网络欺凌》中,女主人公泰勒是一个高中生,在生日时收到了母亲的礼物——一台笔记本电脑,正是这台电脑改变了泰勒的成长轨迹。得到电脑的泰勒十分开心,很快就在社交网站上注册了会员,容貌姣好的泰勒在社交网站上如鱼得水,然而快速走红的泰勒却陷入了流言蜚语之中,许多关于泰勒的并不真实的传言在学校流传开来,无论泰勒如何解释都无法扭转同学们对泰勒的疏离和鄙视,泰勒甚至一度决定自杀,最终在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泰勒终于走出了阴霾。可以说,放弃现实世界而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存在感是造成泰勒成长之痛的原因。青春期的个体在追求独立和反叛的过程中是脆弱的,尚未构建完成的自我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从而使成长的方向发生偏差。在影片《十三岁》中,女主人公特雷西曾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在学校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家中是一个顺从父母的女孩。然而在升入初中后,随着特雷西的成长,她开始对自己乖乖女的身份产生质疑,尤其是在与学校的风云人物艾薇成为好友后,特雷西的校园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曾经穿着朴素、一心学习的特雷西发现穿着性感、行为放荡的艾薇常常成为校园中的焦点,而习惯逆来顺受的特雷西则常常被置于遗忘的角落。从此,特雷西决定改变自己,浓妆艳抹、穿着暴露,甚至涉及违禁药品和过早的性行为,这一切都使特雷西的成长轨迹出现了偏差,走向堕落。
在校园影片的成长言说中,我们还能够看到走向暴力的沉沦,影片《篮球日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在《篮球日记》中,男主人公吉姆是学校篮球队的成员,阳光男孩的形象在其女友因病去世后彻底瓦解,吉姆将内心的悲痛化为暴力,开始抢劫、滥交,甚至吸毒。在展现吉姆暴力之行的过程中,影片采用了一种充满仪式感和狂欢色彩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体现了暴力青年对于暴力之行的享受,然而影片并没有在男主人公走向沉沦的过程中结束,而是设置了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被捕入狱的吉姆终于从暴力中醒悟过来,在监狱中凭借自己的毅力戒掉了毒品,并成为一名小说家。在影片《大象》中,男主人公埃里克等人一度沉迷在网络游戏之中,游戏中的暴力场景和血腥画面带给埃里克极大的视觉刺激和感官享受,然而沉迷于网络游戏并不是影片中男主人公成长之路走向偏差的主要表现,当沉沦的埃里克从游戏走到现实中时,他的内心已然麻木,校园枪击时对生命的漠视和杀人时的冷静专注令人观之心寒,可以说,生命与成长对埃里克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