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2018-11-15张文玲

散文百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德育精神教材

张文玲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安流中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M克莱因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高中数学教学中关于德育方面的教育占有一定比重,是渗透德育的方式之一。针对高中数学的教育,我们应本着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原则,恰当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环节,将德育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方面人文素养,增强数学实际应用性。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既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教育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构建学生的德育。

一、亲其师,信其道,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关师爱的论述:“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师爱,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有着强烈的针对性。构筑心桥,融汇心灵,让我们用爱去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在师生真诚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共同造就一批跨世纪高素质的新人。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教材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和示范也更为重要。

二、结合数学教材内容,挖掘德育素材

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史料,给学生讲历史上我国在数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展示我国数学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排列、组合和概率引言部分,讲解乒乓球时,可以附带列出我国近年来在奥运会上取得骄人的成绩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让学生领略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感受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影响力。在讲到二项式定理时,可以介绍杨辉三角。杨辉三角是我国古代的数学研究成果之一,它的发现远早于法国数学家帕期卡。再比如《立体几何》中的祖恒原理,祖恒发现这个定理比意大利数学家卡发雷早一千二百年。还有勾股定理,由公元前1100年的商高发现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500年。都可结合教材,介绍我们祖先在数学上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读书;另外还可通过对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宣传我国的法律、法规。

三、利用数学教学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并回到实践中去运用,正是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观点。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譬如,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从教材内容看,数学体系中常见的如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等,通过讲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事物间存在联系转化等观点.又如讲授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常量与变量等,可以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观点等.这样,数学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结合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对人类的要求更高,那么更需要学生具备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扎扎实实地系统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德育主要通过严格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对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订正、总结经验、自觉读书等方面表现出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刻苦、顽强、谦逊、自信的心理品质,养成积极进取、惜时守信、竟争创新的时代意识。例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章及平时学习数式的计算,方程不等式运算时,教师可以从歌德巴赫猜想提出讲到陈景润是怎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推进哥德巴赫猜想的智能证明方法,使其证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陈景润在极其严劣的社会环境及艰苦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难,做出巨大贡献,教育学生要学习陈景润不怕苦勇力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格。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虽然不能像语文、政治那样直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但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善于引导,就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随风潜入,育人无声”,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精神教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虎虎生威见精神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