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地区传统服饰品装饰工艺传承问题的思考
——以京绣为例进行阐述

2018-11-15

戏剧之家 2018年25期
关键词:服饰品风俗手工艺

谭 一

(北京城市学院艺术学部 北京 100083)

清末民初老北京服饰品的主要装饰工艺为传统手工刺绣,刺绣是一种凝聚着民族智慧、民族力量以及民族审美情结的艺术。作为几乎是老北京服饰品上最重要的装饰手段,刺绣在风格特征和工艺水准上都深深地影响着服饰品的外观,进而形成了繁华绚丽、严谨沉稳的老北京服饰品特有的装饰风格。随着自然经济土壤的缺失,许多长期在农耕经济模式中人们赖以生活和生存的民间手工艺逐渐走向消亡,以“针”和“线”为基本工具和材质的传统手工艺形式正逐渐消逝在机器大批量生产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服饰的装饰形式和装饰工艺的民族性别也在缓慢地丧失。因此,认识、整理与传承成为当前研究中国传统服饰装饰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迫切任务。

传统刺绣是以针为笔,以线组合成为饶有情趣的人文意境,这种意境再通过实用的载体而体现。京绣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宫廷手工艺,随着清朝的灭亡,原来宫廷中的刺绣艺人流落民间。新中国刺绣厂的组建,才使得一批老艺人重新捡旧艺。京绣追求大气、富丽的特点是往往不计工本,选料精细贵重,改革开放后,这种不计代价、费工、耗时、劳神的行当必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原本人数不多的小刺绣厂工人纷纷改行,不再从事这个入不敷出的行当。在京绣工艺上,由于京绣工艺社会需求有限,从业者收入低微,近年来,从事这项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加上一些老艺人的过世,使京绣处在濒于失传的状态。

刺绣之为艺术,关键在于它凝结着刺绣艺人大量的劳动和真切的情感,同时,刺绣更是一种装饰艺术,装饰艺术的本质是通过满足使用功能之上的艺术手段来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但装饰背后的因素尚牵涉到生产力的发展,国弱民穷时“装饰”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清末民初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形态处在变革的过渡期中,传统服饰品的装饰技艺与其他传统技艺的处境是一致的。传统文化哺育着后人,也束缚着后人。突破传统手工艺制作工具与形式的束缚,形成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文明的结合,将传统工艺和现代高科技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从技艺上去创新并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结合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现代产品载体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必由之路。

一、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建立协同发展的组织与联合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根植于悠久的农耕经济生活,它哺育着每一代人,也融入了他们的思想、血液和灵魂;同时,亦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规范、支撑和束缚着后人的行为。在定居的农耕生活中,以针线为基本工具的织绣工艺的普及使家庭式作坊成为基本单位和社会的初级劳动组织。它充分地发挥和协调家庭成员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节省原材料,降低成本。在这种兼生产、生活等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家庭作坊中养成了血浓于水的家庭关系和情感,这即是他们的微观社会、经济、伦理道德和情感基础。由此分析看来,要使手工艺在未来的发展中稳步发展,有必要从保护他的传承方式着手。

首先,就需要继承和发扬历史证明了的传统优势。其次,由耕织互补的小家庭微观自给自足的经济以及中国大地的各种资源、物产互补形成的宏观自给自足的经济共同构成了双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阻碍了社会化生产的扩大和贸易的发展。这种狭小的小家庭生产单位分散了人力物力,无法凝成一股强有力的整体而共同发展壮大同时也限制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求发展就要摒弃传统遗留下来的农耕经济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建立协同发展的组织与联合。

二、利用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给传统手工艺增值

让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机制,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这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性质和传统文化观念来说,不啻是一种挑战。因为传统文化是崇礼非物和重义轻利的,手工艺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基本上只局限在思想、精神、道德与礼俗的范畴之中自给自足,“与今日民艺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文化的出路还是要从‘经济’入手去寻找。”应当说,把经济价值和物质利益排除在文化之外,使文化变成一种纯粹精神的形而上的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局限。它导致了中国从18世纪开始出现了科技与经济的衰落,更使中国的抑商意识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之中,并以潜规则的方式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体制与观念的双重禁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有着明显的文化资源优势,作为传统工手艺之一的京绣更能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同时,加深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以达到更多人参与到热爱并保护它的事业中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传统手工艺的附加值。

三、从传统风俗民俗上寻找依托

风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习惯和风气。一个地区的风俗是由该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发展所决定的,因而风俗具有地域性、群众性、较长时稳定性和可变性等特点。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社会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习俗风尚,如岁时节令风俗、婚俗、丧葬礼俗等。这些风俗节令中,装饰意味浓厚、地域风格浓郁、工艺形式独特的饰物往往成为这些非物质的风俗的载体,如老北京端午节中赠送的绣制精美各式荷包和肚兜,往往成为传递情谊和祈愿祝福的象征。刺绣等针线工艺在过去的日子里承担了人们这些习俗的依托物的主要制作工艺,并随风俗的兴衰而起伏。事实并非完全是以刺绣为代表的这一手工艺产品和现代生活不符,而是我们对手工艺形式的所依托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保护得不得力。

面对传统手工艺普遍衰微的事实,人们往往认为是由于生产机械化的缘故,使得传统手工艺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然而,多少人会注意到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的影响。正是由于世界的趋同化使得文化也越来越同一化,保护本民族或地域性的风俗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四、拓宽传统服饰装饰工艺发展的空间,赋予传统装饰工艺以现代实用的载体

传统并不是历史上形成的或曾有过的既定事物,而是一个开放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它存在于现在,依附着过去,同时也孕育着未来。也就因此,我们探讨现代社会和现代性时离不开对传统的借鉴,在关注传统时不能忽视其中能够古为今用的因素,使得传统在发展中被继承。我们应该大胆突破现有狭小的视野,拓宽传统服饰装饰工艺发展的空间,比如传统刺绣在新型产品上的运用,以具有时代性和时尚型的产品给传统工艺增值;比如对新材料和新方法的接纳,比如专业的刺绣工厂与传统的手工刺绣技术的结合、多渠道、完善的营销网络的建立,比如对于手工和机械的结合使用,因此,我认为对于京绣的其他方面我们也应该秉着同样的原则,抱着在继承中开创的观点,才能改变现在京绣面临的缺乏创新的局面。

通过对历史上北京地区传统服饰品装饰工艺情况的整理,可以肯定的是,以刺绣为代表的传统服饰装饰工艺拥有它自己的既定发展原则和规律,清末民初的刺绣技艺可以说是在近代文明形成的过程中,早期工业文明与尚存在价值的传统技艺的一次重要结合,它的意义在于,探索了传统技艺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价值和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试图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上,分析老北京的传统服饰品手工装饰工艺的处境并对其在当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方式的展开尝试性的探讨。

注释:

①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141.

猜你喜欢

服饰品风俗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浅析手工编织特点——以服饰品为例
福建畲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旅游服饰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
手工艺·温州发绣
《红楼风俗谭》
走近手工艺人
跟踪导练(四)4
民族元素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