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括号情结”
2018-11-15□鹿鸣
□鹿 鸣
括号一般是文章中的注释部分使用的符号,这种注释是位于正文中间的夹注。文章写到某个地方,为了让读者了解得更透彻,有时需要加个注释。但现实中,括号却成了一种情结,不同括号的用法,有着不同的味道。
近期,中山大学学生会的干部任免名单引发网友热议。这份长达200人的名单里,按照秘书机构、组成部门、办事机构分成三个层级,各种名目的“官位”一一呈现。引人注目的是,多个副职特地用括号标明了“正部长级”,还有一个括号注明“主持常务工作,正部长级”,一股浓浓的官味扑面而来。
想想也不奇怪,大学本身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有的现象,大学也不可避免,包括“官本位”思想,官员职务级别的高度细化,等级森严的各种待遇制度等。然而,人们之所以对此事非议多多,无非是觉得在大学生中搞这一套未免也太“着急”了,大学还是和官场作风保持一定距离为好。
仔细回忆一下,我们见过的各种政府通告、文件,甚至讣告,这样的括号不是司空见惯吗?譬如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副处长(本职位暂无处长)、调研员(正处级)、办公室主任(局务会议成员)、政协委员(享受处级待遇)、处长(享受副厅级医疗待遇)等等,不一而足。外人看了拍案惊奇,他们自己却很享受,感觉良好。这些括号的时髦和流行,固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也可以说是“工作需要”,但在笔者看来,恐怕还是“面子需要”,有金要往脸上贴。
名片也是各种括号大显身手之地。我们常能碰到这样的“名人”——名片上密密麻麻印了一大堆头衔,委员、理事、总监、名誉教授、特邀代表等等。就这还不尽兴,还要加上若干括号来提升价码,如协会副主席(排名第二),主任编辑(资深),文化名人(国家级)等,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在名片的括号里是这样写的:“我,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剧作家(永久的);某某理事、某某教授、某某顾问、某某副主席(挂名的)。”他这样做,非但没有丝毫贬低自己,反而广受赞扬。因为他不仅很幽默,善于自嘲,更重要的他是个明白人。沙叶新说,有关我的报道,百分之五十是艺术夸张,百分之二十是凭空编造,只有百分之三十才是真实有据的,但也只说好,不说坏。如果那些惯用括号给自己涂脂抹粉、增加分量的人,能有沙叶新这种清醒与自律,大概就不会有括号的泛滥成灾了。
吴修龄的《围炉诗话》中记有这样一件轶事:苏州有个王阿奶,出身草根,但极爱慕虚荣。她去世后,家里找高人出一计谋,王阿奶的邻居中有个文渊阁大学士,出殡时,送葬队伍前头高擎的“铭旌”(旗幡)上面写着:“皇明少师文渊阁大学士申公间壁王阿奶之灵柩”,观者无不窃笑。这和当今诸多括号之滥用,何其相似乃尔。可见,爱慕虚荣者“代有传人”,括号情结各有花招,古今一理。
说了括号的若干不是,但因为种种情况,方方面面的“括号”一定还将继续存在下去,但愿不要太多太滥,更不要招摇于校园中——当然,沙叶新那样的括号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