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诗入史:孩子阅读的意外收获

2018-11-14贾小叶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44期
关键词:蔺相如读物唐诗

作为一名史学研究者,当女儿出生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培养计划,更没有有意将她往史学的路上带,但10年后的今天,她却对历史情有独钟。她对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我这个史学出身的科班生,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从小对她阅读习惯的培养,而她能由诗入史,更是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惊喜。

阅读是每个人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只有拥有这把钥匙的人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而父母应该是最先将这把钥匙交到孩子手中的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在适合的年龄将这把钥匙交给孩子,以至于很多孩子错失了进入知识宝库、畅游知识海洋的机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些父母突然发现孩子对读书毫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然而,此时再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为时已晚。于是,那些有良好读书习惯的孩子,对电视、电子游戏一无兴趣,而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或热衷于电视节目,或沉迷于电子游戏,父母为之焦虑不堪,甚至会大打出手。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其实是父母一手造成的。每当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只想着看电视、玩游戏时,我都会说这其实是父母的责任。

贾小叶

我对女儿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听”开始的。孩子出生后不久,我就买了一台多功能录音机和各种磁带,包括儿歌、唐诗、童话故事和轻音乐,每天定时放给她听。哄她睡觉前,我便自己给她背诵儿歌、唐诗,她表现得非常安静。其实,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样的灌输对她有没有作用。直到有一天她开始牙牙学语了,我才发现,那些放过无数遍的唐诗、儿歌竟然都不知不觉地从她口中流出。也正因为这大量的灌输,女儿开口说话的时间也早于身边的小伙伴。初见成效,我也感到很欣慰。

女儿两岁左右,我开始买来带有大量插图的唐诗和绘本,和她一起读。因为有听的基础,她从一开始就对读书充满兴趣,再后来就是为了满足她读书的要求,我每天读到唇焦舌燥。她从小有一个习惯,一本书非读到烂熟于心,绝不肯换下一本。因此,陪她读书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会被指出错误。当我发现一本绘本读上几遍她就能背诵时,我决定给她读点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我选择了《弟子规》《三字经》和《增广贤文》的节选本,试着陪她一起读。我虽然知道这些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中有个别内容不合时宜,不适合拿来教育今天的孩子,但我认为仍不失为引导孩子入门传统文化的捷径。这些读物的语言朗朗上口,孩子容易接受。鉴于这些读物是古文,比白话绘本难度大,我在陪读时,一方面注意速度,一方面穿插故事进行讲解。意外的是,女儿非但没有排斥,而且因为这些文字超强的韵律,她很快就能背诵其中的片段。逐渐地,她还对其中涉及到的历史故事如“孟母三迁”“司马光砸缸”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一点点积累,到准备上小学的时候,她不仅能够独立阅读绘本,而且具备了一点传统文化的基础,为我后来带她读传统经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小学后,女儿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阅读兴趣,只要有空闲就独自阅读自己喜欢的绘本,读到有趣的地方还跑来和我分享。但此时,我并没有放弃陪读,只是把陪读的重点由儿时的绘本转向了传统文化读物。小学一年级时,我本打算让她诵读《论语》,但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论语》中的章句缺乏故事性和逻辑性,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有些枯燥。于是,便节选了其中的一些名句,让她背诵。因为有了读《弟子规》《三字经》的基础,她对背诵《论语》名句并不排斥,每天几句,没想到竟然按照我的要求很快完成了。这也坚定了我进一步进行国学启蒙的信念。

我不敢冒进,怕输入太快让她产生畏难情绪,就把本来计划好的背诵《道德经》换成了《古文观止》中的《出师表》。刚开始,我担心如此深奥的长篇大论,她会不喜欢,也做好了再换读物的准备。没想到,每天诵读一段,几天下来,她竟然能声调抑扬、断句准确地把整篇课文背了下来。这让我信心倍增,也更加相信孩子的潜力。此后,我选择了《古文观止》中的若干名篇,一一陪读,直到可以背诵,迄今已经积累了不少篇目。有了这些积累后,我便大胆地将《道德经》《大学》《中庸》列入了计划,随后一一诵读,她竟也如期成诵。现在,我们诵读《孟子》也已过半,期待半年之后,她能完成对《孟子》的学习。

古人说,经即是史。女儿之所以喜欢读经而不觉其中的深奥、艰涩,其实是因为她有比较好的中国历史知识基础。有趣的是,她对历史的兴趣却是因唐诗而起,这一点可谓是我培养她阅读习惯的一个意外收获。

女儿接触唐诗比较早,但直到上小学时,她喜欢诵读的唐诗也只限于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她对诗歌的欣赏,也停留于唐诗中的景物描写。但当白居易的《长恨歌》进入她的视野后,她便对唐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白居易笔下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连同杜甫的《丽人行》《兵车行》《哀王孙》等诗篇,将她带入了天宝末年那段爱恨交织、风云突变的年代。于是,她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唐史。再后来,唐宋诗词的很多作者都成为她急于了解的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集》《图说天下历史》以及《上下五千年》等,都成为了她喜欢的中国历史科普读物。从三皇五帝到清代历史,她反复阅读,不厌其烦。此后,女儿津津乐道的,不再是西方经典童话中的各类公主,而是中国历史故事中的帝王将相和贵妃王后。

閱读拓展了孩子的知识空间,而如果能够在阅读中培养出思考、贯通的能力,那无疑是最理想的境界。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喜欢阅读的孩子都能达到这种境界,其中精读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在传统经典的阅读中,只有读到出口成诵的程度,才能信手拈来、融会贯通。这一点是我在引导女儿阅读时特别注意的。迄今为止,她读的经典其实并不多,但每读一篇,都能通篇背诵,因此她常常能把诗、文与经史中的内容联系起来。每当女儿和我交流她的读书心得时,我都感慨万千,惊叹孩子的记忆力,也为她时常闪烁的思想火花感到高兴。记得前几天,学校语文课学了《廉颇蔺相如》一文,我从《史记》中找出原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并陪她一起阅读,当我们读完末尾的一段话: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女儿不假思索地对我说,司马迁这是在借蔺相如自喻,并解释说,因为当李陵案发后,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过:“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仆诚私心痛之。”而司马迁自己斗胆为李陵辩护,“卒从吏议”,和蔺相如一样不畏皇帝。能将司马迁的文章与他的遭遇联系起来,且能举证说明,这与其读书精不无关系。

在精读经典的过程中,她也养成了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一些我们看来是常识的问题,她却经常能提出质疑。一日读《论语》至“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我解释说,孔子讲仁,爱人,因此问人,马是财产,不问马。女儿提出异议,说这句话应该有讽刺孔子的意思。马也是有生命的,孔子只问人不问马,讽刺他不爱护动物。幼稚的观点中包含了她的灼见。近日,诵读《孟子》,她发现孟子事事取法周公,遂怀疑周公的真实性,说周公肯定没有孟子说得那么好。我说,康有为就认为周公是孔子假托的理想人物。本来以为女儿不能理解康有为这么深奥的观点,没想到她马上赞成,说:“康有为说得对,周公如果真有,他就是个人,不可能完美无缺。这样完美的周公,只能是个理想中的人。”历史的复杂性超出了一个9岁孩子的想象,但她能在阅读中对圣人圣言产生怀疑,这说明她读书时确实在思考。

随着女儿阅读的不断积累,她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些还非常稚嫩,我们也给予鼓励。记得8岁生日那天,女儿在读书时对杨贵妃评头论足,爸爸鼓励她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不想,她竟一连写出了《吕后与武则天的异同》《唐玄宗的成功与失败》《杨贵妃》等十余篇历史札记。不过,写着写着,她就感觉力不从心了,这恰恰印证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如果想继续写下去,那就必须继续阅读、积累。阅读是写作的“源”,写作是阅读的“流”,“为有源头活水来”。曹文轩老师曾以弓与箭的关系比喻阅读与写作,也不无道理,他说:“写作和阅读是弓和箭的关系,写作是支箭,阅读是把弓。要把箭射出去得有弓;要把箭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这把弓得很强劲。”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阅读习惯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其中的关键在于坚持。而能够在持续的阅读中培养出思想能力,则又离不开精深阅读。

经过几年的诗文和经史的积累,我看到了女儿对阅读的兴趣,看到了她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这也是我当时引导她读诗文、经典的初衷,而她能由诗入史,且对历史保持浓厚的兴趣,却是我培养她阅读过程中的一个意外收获。但她的阅读也只是刚刚起步,以后的路还长,真正能将阅读、思考与写作完美结合,还有赖于她今后的不断努力。

(贾小叶,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蔺相如读物唐诗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