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探究
2018-11-14张君楠
张君楠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的内涵界定。本文主要从狭义角度探究研学旅行目的意义、主要特征,及其存在问题和实施建议。并呼吁人们在大力发展研学旅行中保持清醒的认知,躬亲实践,不断完善,使研学旅行成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和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现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随着西安、合肥、上海等研学旅行试点的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逐步发展起来,受到教育界、旅游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实现了教育和旅游的有机融合。在此,笔者根据学习和体验,对研学旅行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研学旅行概述
(一)研学旅行起源与发展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有游学之风,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据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携众弟子踏歌而行,继而周游列国,宣传礼乐文化、亲历各地风土民情;唐朝高僧玄奘西去印度,历经千辛万苦、拜取佛经、传播文化;北宋科学家沈括自幼随父宦游各地,所见所闻终集成巨著《梦溪笔谈》;明代“千古奇人”徐霞客游历四方,“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著传世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且其开篇之日(5月19日)现被定为中国旅游日。这些都被看作研学旅行最富有诗意情怀的开端。
当今时代,研学旅行作为我国“旅游+”发展的新兴业态,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逐步在中小学大力推行开展。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2-2020)》首次提出“逐步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是教育改革的一种新举措,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同时也是探索旅游发展的新形式;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并列为独立条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支持研学旅行发展”,将其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促进旅游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2016年为了推进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由此可见,随着政策的鼓励和支持,研学旅行将异军突起、迅猛发展。
(二)研学旅行之内涵
研学旅行,又称研学旅游、修学旅游,属于教育旅游的一种形式,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的内涵界定。广义的研学旅行是指任何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在人生任何阶段暂时离开常住地以独立出游、结伴或团队到异地开展的文化考察活动,旅游界学者一般采用这个界定。狭义的研学旅行则是特指由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共同参与,以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和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专项旅游活动。两种角度的研学旅行都是以“旅行”作为学习载体,区别在于旅行主体(即旅游者)、旅行方式等不同。本文主要初步探究狭义的研学旅行相关问题。
(三)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
研学旅行不仅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行动,还是对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从旅游业态的视角看,研学旅行是旅游活动新要素之一,更加关注目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高层次文化旅游,其也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從学校教育视角看,研学旅行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是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从学生个体视角看,研学旅行促进了学生“问题解决和思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自我管理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对社会与文化的包容能力、时间及财务管理能力及自我激励和独立个人品行能力”八项能力的培养。
二、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特征
研学旅行是教育旅游的一种形式,也是研学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研究性
“研学”就是指“研究性学习”,在研学旅行辅导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地运用已知去探究未知的过程,具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特点。
(二)体验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将“学”与“游”融合一体,鼓励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入社会,强调让学生在旅行体验中获得快乐、增长知识、练就技能。例如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某事物的存在,运用原理解释现象,体会某学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们走进风景如画的名胜区、人文遗址、博物馆、科技馆、现代农业示范园、自动化制造车间……这是自我参与过程的体验,也是一种心灵情感的体验,更是一种团队合作的体验。
(三)课程性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特色必修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遵循教育内在规律,注重旅行过程的知识性,旅行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要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设计符合学校、学段、学期的切实可行的研学旅行产品,即研学课程方案。例如参与研学旅行时,为小学一至三年级设计以知识科普型和文化康乐类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小学四至六年级,设计以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初中年级设计以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县情市情省情研学为主;高中年级设计以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
三、我国研学旅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旅行现状
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学生研学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对现代旅游业教育属性认知的不断加强和深入,推进了研学旅行的关键政策的发布。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和奇,其中“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和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首次将研学旅行作为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进一步挖掘研学旅游资源,公布首批10个“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20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强调将青少年研学旅行培育成为各地旅游发展创新的增长点。
目前研学旅行呈现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景区和旅行社“五位一体”合作开发模式。学校与旅行社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共同研究内容,策划方案,凝练研学之旅的主题口号,编写研学手册;教师、研学导游员组织实施研学活动,鼓励学生出门看世界、拓展视野、启发思维,切实拓展和深化课堂知识;学生们在旅游体验中探究式地学习、感悟知识并完成研学手册及评价,以巩固知识及研学效果。
(二)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由于研学旅行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时间不长,所以社会各界对其认知也不尽相同。本人通过学习和实地研学团初步调查,发现在研学旅行中存在一些问题。
1.游大于学,管理缺失
研学旅行是学生带着学习任务的旅行,体现研学主旨。其目标和主题是否明确、可行,直接影响研学旅行效果及学生的参与程度。当前,很多学校把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之中,但部分学校缺乏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准确认知,出现把研学旅行等同传统春游、秋游等活动,“游大于学”“重游轻学”,甚至出现“放羊式”旅游活动,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力的指导与管理。笔者在研学旅行实地调查中,目睹部分学生虽身处研学团队,手握“研学任务手册”,但不会使用和学习,使其仅仅成为一种表相,研学旅行的研究性、体验性特点毫无体现,有的学生们直接通过手机搜索网络上的答案,填写手册,敷衍了事,严重违背了研学的目的。甚至一些花费巨大的海外游,也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校园、合影留念等表层活动上。
2.研学主题繁重,缺失旅游体验之幸福感
目前部分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为了突显学科综合性、知识性,在研学中过多地渗透多种学科任务,囊括较多专业性问题,研学手册充满了文字、填空、表格及众多的主题任务,考试答卷之感扑面而来,甚至有的主题宏观而深奥,很难阐述清楚,这就使学生的研学活动顿显沉重,缺失旅行体验的幸福感,导致研学成为新的学习负担,令学生谈“研学”而色变。
3.研学团队学员过多,辅导教师缺位
目前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学校和旅行社在团队划分方面是以班级为单位组成相应的研学团队。一个团队学生大多在35人左右,类似一个规模较大的旅游团,配备1名学校老师、1名旅行社研学导游人员。在实施中学生人数较多,并且学生的年纪小、自我约束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欠缺、面对突发情况难以处理,所以在人流穿行不断的开放空间,教师、辅导师无法照顾周全,更难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评估。甚至辅导师在讲解知识时有的学生早已游离团队。
4.管理过于机械,缺乏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引导
研学旅行既是旅行体验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由于学校的深度参与,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教学计划的实施,所以在活动中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机械,在耳边随时充斥着“好好听”“赶紧走”“别说话议论”“拍照并记录”等指令的情况下,学生在各种命令管理中研学,很难对事物进行充足的自主观察和思考,所以难以达到开阔思维、深入探究的效果。
四、研学旅行的实施建议
(一)研究研学主体,做好研学准备工作
旅游主体指的是旅游者,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目前研学旅行的主体是中小学学生。他们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0%,将是中国最大、最稳定的游客群体。所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首先必须要高度重视研学主体,深入分析不同层次学生们对应的教育目标、心理状态及认知水平等,例如小学生一般带着问题去旅行;初中生带着课题去旅行;高中生带着研学方案去探究。所以深入研究学生的特征是做好研学旅行的前提,可以为后续研学方案的设计、实施提供正确的方向。
(二)深度挖掘研学旅行客体内涵
旅游客体指的是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的基础。研学旅行也必须依托活动基地才能有效实施。由于研学自身特点,在遴选或建设活动基地时必须重点考虑目的地是否具有体验性、趣味性、知识性。这就需要深度掌握研学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不能仅是观赏游览的资源),例如建筑、宗教、民俗、植物文化、叠石手法、工艺、茶艺、花艺、盆景、服饰、书法、绘画、烹饪、科技、环保、艺术、自然现象和民间曲调等,这些资源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传统技艺,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欣赏、体验和探究主题。
(三)研学旅行方案应主题明确、突出研学特色
研学旅行方案的研发是研学旅行的核心。要求教师全面掌握旅游资源外延及内涵,結合研学育人目标、域情、校情和生情,站在文化的高度,思考设计出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和学习有效的研学课程方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应当以“高、精、特”的标准严格执行,设计有用、有效、有趣的研学旅行方案,引导学生们在旅游情境中能学起来、听起来、动起来、讲起来、唱起来、笑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全身心的满足,力争达到“福乐”这种旅游体验的最佳状态。在此建议研学方案精简主题、凝练口号,完成“做什么”“做多久”“怎么做”“做得怎样”等研学任务。例如1天的研学活动实施中一般1~2门课程融合即可,不宜有过多学科主题,要让学生有精力、有时间去自主思考怎么做,去探究原理,同时为学生营造走出课堂的轻松愉悦之感,令其享受研学过程。
(四)慎重选择研学旅行介体,保证研学的顺利开展
旅游介体指旅行产业,它是旅游主体和客体联系的纽带。研学旅行的介体主要就是旅行社,它是联系学校师生们与旅游目的地资源的中介。由于研学的主体是中小学生,考虑到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身心不够成熟,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所以在旅行社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安全性和专业性。
众所周知,安全无小事。学校在选择旅行社时应做好前期网络和实地考察。选择在近3年内旅行社无重大质量投诉记录及安全责任事故;投保责任险保险额度不低于60万元/人,旅游人身意外保险额度不低于25万元/人等。旅行社对行程中旅行车辆、驾驶员、行车路线、住宿和餐饮等要严格把关,杜绝安全隐患,保障研学顺利完成。
在专业性方面,要求旅行社具备研学系列旅游产品的研发团队,能够根据学校要求定制符合学生学段的研学旅游行程。同时要有专业的研学导游队伍,导游人员不仅要具有导游证书,最好还要具备研学旅行辅导师资格证书,并对导游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核,从而切实保证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之所以重视研学导游,原因在于研学导游起着凝聚团队力量的作用,是指导团队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关键性人物。
(五)创建专项研学部门,规范研学管理
研学旅行是一项新兴的系统工程,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其中可探究和研讨的项目和问题很多,建议国家和旅游行业共同建立一个研学旅行协会,为研学旅行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鼓励对研学旅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信息汇总及分析,使其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并不断地创新,使其成为被人们高度认可的规模化研学体系。
以上内容是笔者对研学旅行的初步探究。研学旅行作为教育界和旅游界融合的产物,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创新,也是旅游事业发展的新方向、新举措,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然而作为新兴的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旅游形式,目前处于初级起步阶段,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构建研学旅行行程模型、研学效果评价系统、研学旅行辅导人员和学员的标准化配备等。相关工作人员将需对其保持清醒的认知,不断地躬亲实践,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和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园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