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研学游的农耕文化项目开发路径研究

2018-11-14裴爱香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农耕研学文化

裴爱香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使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正在被农场文化取代。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反映农耕文化的旅游产品层出不穷,然而与《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相适应,适合学生参与的农耕文化产品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此为背景从农耕文化的范畴入手,探讨适合研学游的反映农耕文化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为此类产品的开发提供指导。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研学游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作为一种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刨除政策的因素,这一市场在不断升温,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的境内外游学人数已经达425万人数,较2014年翻了一翻还多。按照在校人数统计,这个市场存在1亿潜在客户,同时《意见》也对研学课程提出了要求,其中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在此背景下反映“乡土乡情”的农耕文化开发大有可为。

一、农耕文化的范畴

农业是整个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农业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被认为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它是为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而存在的一系列有形及无形文化的集合。有形要素包括民居建筑、服饰、劳动工具和饮食等;无形要素包括农事制度、节事习俗、农事活动、民间艺术和农事传说故事及蕴含的文化精神等,其中无形要素以有形要素为文化载体表现出来。

二、农耕文化在研学游产品开发中的价值及问题探讨

伴随新农村建设及农场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外来文化的入侵,延续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农耕文化,正在走向消亡。故乡留给新一代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的记忆越来越少,文化趋同、生态失衡使人们承受的是民族价值观的缺失、信仰的恐慌。人们一直在努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的保护也逐渐被认同,而培养现在的孩子认同、欣赏自己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本。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笔者认为目前的农耕文化研学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1.产品的文化层次挖掘力度不够。目前农耕文化研学产品总体而言还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延伸,基本的模式还是以农业观光、农家乐、农业采摘和农村博物馆等为主体,辅助现代意义的能力拓展項目,对于农耕文化的开发处于浅层次吃、住、玩,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2.文化的主题性不够突出,项目的体验性不足。挖掘力度不够导致体验项目的文化主题不明显,项目存在重复建设及雷同的问题,文化特色的体现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再现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展示等静态展示,研学所要求的体验农业生产生活的实践性活动设计力度不够。

三、基于研学游的农耕文化项目开发路径

如前文所述,农耕文化是一个文化的集合体,涉及文化要素的方方面面,而且是抽象的、隐含的。农耕文化产品开发的最终结果是将无形内容有形化,将抽象的精神内涵物质化。而未来这样的乡村生活离孩子们越来越遥远,“五谷不分”是现在许多孩子的认知问题。中小学教材内容中许多课文、诗歌等反映农耕文化,例如二十四节气歌、九九歌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未来教育指导思想走向是体验式的教育,建立体验式教学基地是现在努力的方向。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笔者认为适于研学游的农耕文化开发工作要在以下原则的基础上开展:提升产品文化内涵,融入文化创意元素;以实践体验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动静结合;建立体验的长效机制。

1.游。关于农耕文化的表达形式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目前开发现状的静态主要是反映农耕生活用具的实物展示及文字图片的展示;动态主要是以视频、场景模拟、情境再现等形式再现农耕生产生活的风貌。动静结合的路径是开发思路的出发点、切入点。相关人员要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寻找更直观的体验模式。例如岁时文化作为我国农耕文化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将节气与农事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内涵。实践中,以岁时为时间轴,物候、民俗与农事生产结合开发符合儿童认知,同时需构建集“参与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场景展示、实践场所及人文活动场所。

2.娱。农耕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民俗与节庆文化,不同地区有不同民俗活动,还原农村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节事活动,强化现场感,让孩子作为体验主体参与其中,将仪式感融入乡土乡情教育。以春节为例,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春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习俗体系。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种仪式被简化。娱乐活动的开发可以再现从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活动。

3.食。在立足地域、就地取材原则的基础上,与农业生产实践体验活动结合,与文化习俗中的饮食习俗结合,将自己参与的收获变成美食,让孩子体验传统饮食的同时获得收获的满足感。

4.住。这一部分既是项目接待基础设施,也是体现农耕文化的组成成分及载体,各地区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整旧如故”是指导方针,同时要兼具良好的住宿接待的卫生条件及内部舒适条件。

四、结语

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在农场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让孩子们亲历春种秋收的生产过程,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的生活方式,享受丰收的喜悦,获得情感上的认同,从而留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农耕研学文化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年味里的“虎文化”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农耕旧事十二韵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