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俭、柔:老子的从政三宝(一)

2018-11-14王启涛

月读 2018年11期
关键词:鲍叔牙德鲁克齐桓公

王启涛

汉代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经这样评价道家:“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意思是:道家来自于史官,它详细记录历代政治的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主张在工作中坚持大原则,抓主要矛盾,主张清心、虚心、静心,把握好自己,主张低调卑弱,严格要求自己。道家这一套完全是一个国家领导者的管理之道啊。

这最后一句话,鲜明地告诉我们:“道家”讲的是领导和管理艺术。

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却蕴含着丰富的领导之策、管理之道。老子在行政管理和领导艺术上究竟有哪些富有含金量的见解呢?我用三个字来概括:“慈”“儉”“柔”,或者全称为“慈政”“俭政”“柔政”。我认为这是老子从政的三大法宝。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就是这样说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先说“慈”。“慈”从字面上分析,与“心”有关,老子强调一个领导者对所管理的人不要太狠,不要做得太绝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老子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也不为过。

根据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慈”,本义指“上爱下,父母爱子女”。

韩非子对老子颇为推崇,他是中国历史上早期解释老子思想的学者之一,他解释老子的“慈”颇有道理:“对子女慈爱的人不敢缺少衣食,爱惜身体的人不敢违反法度,爱惜方圆的人不敢放弃规矩,所以遇到战争能够爱惜下级和士兵,就能战胜敌人,爱惜兵器装备,就可以固守城池,所以老子说:‘慈,用于战争,就能取胜,用于防御,就能固守。”(见《韩非子·解老》)

围绕“慈”,老子给领导者们以下忠告:

一定要顺应被领导者的个性,自然而教,取其所长而用之。世人均为可用之人,世物均为可用之物。老子说过:“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没有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没有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珍爱借鉴,虽然有小智,也会严重迷失方向,这就是精要玄妙的道理所在。”(见《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请注意,老子在此用了一个“救”字,人在哪两种情况下需要救?一是自己的生命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挽救,一是自己的前途命运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拯救。世界上没有不可救之人,这一点,也考量着古往今来管理者的胸怀。老子的胸怀是能够海纳百川的,不只是优秀人才值得珍惜,即使是犯了错误的后进之人,也是值得包容的。他们所犯的错误,可以给大家提个醒,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走过的弯路也是我们的一笔财富。这与儒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颇有相合之处。

在老子的心目中,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多余的,也没有一件东西是多余的,关键是管理者能否发现其所长,并且用其所长。人才不是没有,关键是缺少发现。一个口齿伶俐的人,可以做宣传营销工作;一个言语谨慎之人,可以做组织人事工作;一个心思细致的人,可以做财物会计工作;一个文笔流畅之人,可以做秘书工作……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记载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管仲是一位杰出的管理国家事务的人,他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但是管仲也有很多毛病,这是他亲口说的。在他的好朋友鲍叔牙的追悼会上,管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前来悼唁的宾客爆猛料:“我当初浪迹江湖不得志,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分红利时,总偷偷给自己多分一些,鲍叔牙却不认为我贪便宜,因为他知道我贫困。我替鲍叔牙谋划事业,但是事事不顺,我也更加困窘,鲍叔牙却不认为我笨,而是知道我做事的外因不成熟。我曾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赶走,鲍叔牙却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是知道我没遇到好的伯乐。我曾经三次在打仗时不积极参战,想当逃兵,鲍叔牙却不认为我胆小,而是知道我家中有老母亲需要赡养。我的主子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他而自杀,我却忍受囚禁受辱而不自杀,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而是知道我不以小节为耻,而以功名不显于天下而感到羞辱。哎呀,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见《史记·管晏列传》)史书记载,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小白的庶兄公子纠,等到小白继位成为齐国最高领导者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被拘禁。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命为相,在齐国主政,齐桓公因此称霸诸侯,这些都是管仲的功劳,甚至连孔子也赞美管仲“如其仁,如其仁”。

其实,孔子也是一个提倡依据每个人的特长而任命官职的人。有人问孔子:您的三个学生子路、冉求、公西赤算得上“仁”么?孔子说,这三个人算不算得上“仁”我不敢说,但是子路可以负责兵役和军政管理工作,冉求可以去当县长或者总管,公西赤可以去接待外宾(见《论语·公冶长》)。

我记得著名翻译家傅雷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所写的《译者献辞》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和更新。”当有人对孔子说管仲不为当年的主子公子纠殉死,反而为敌人公子小白所用时,孔子语重心长地说道:看人要看大的方面,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齐国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在享受他带来的恩惠(见《论语·宪问》)。所以,我们的评价体系也应当公允,评价一个人不能够斤斤计较于他的小节小信,而要看大的或总体的方面。所以,一流的领导者都对自己的下属和员工有一份包容之情、疼爱之心。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微软的新员工招聘中,有三个人应聘。一个人说:“把分内一切事情做好。”一个人说:“不要出错。”一个人说:“我希望把任何一件工作当成学习和积累的机会,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像您比尔·盖茨一样。”有人说,第三个是狂妄自大的人,但是比尔·盖茨最终录用了第三个人。后来,此人成绩最大,成为了一家公司的领导。

老子所言,实际上涉及人力资源配置,也就是人才潜能的激发问题。这就使我们想到佛教寺庙里有弥勒佛,还有韦陀菩萨。前者笑逐颜开,后者不苟言笑。一个迎接香客,一个管理财务,一个迎来,一个送往,各得其所。唐德宗时期,韩晃任镇海节度使,据说有一个老朋友的儿子前来投奔他,当时韩晃设宴招待,此人席间与别人从不搭话,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呢?韩晃安排此人去看仓库,他每天早晚一直端坐,非常尽职尽责,算是人尽其用了。所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应注意用人的长处,而不要介意他的缺点,少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什么?”少问“他不能做什么”,多问“他能做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德鲁克有一句名言:“没有不称职的人,只有不合适的职位。将错误的人放在错误的职位上,就是将一个障碍物放在企业成功的道路上。”德鲁克的用人哲学是:“机会的开发,问题的消失。”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发现能做什么,再来安排他应该做些什么。唯有使平凡人足以完成不平凡事的组织,才是好的组织。德鲁克曾经发表过一篇《管理自己》的论文,强调:“过去的成败不代表未来的成败。过去成功了,不等于未来还会成功;过去失败了,也不等于未来永远失败。”德鲁克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和失败,所以,对别人也要有份包容之心。想当年,拿破仑手下将星云集,但个个毛病多多,有的贪财,有的好色,有的与人处不好关系,但是拿破仑能够包容他们的缺点,用其所长,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围绕“慈”,老子反复强调顺乎民意,强调以宽厚之心对待一切人。老子说过:“圣人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是以百姓之心为心。优秀的人,我以很好的态度待他;不优秀的人,我照样以很好的态度待他,只有这样我才算是个善良的人。对守信用的人,我对他守信用;对不守信用的人,我照样对他守信用,只有这样我才算是个守信之人。圣人治理天下,收敛自己的主观意志,他的气息使天下之人浑然纯朴。百姓全神贯注,认真听取,圣人则使他们都恢复婴儿般纯真质朴的状态。”(见《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选自《国学中的领导智慧》,光明日报出版社。有删改)

猜你喜欢

鲍叔牙德鲁克齐桓公
到底什么是“坚持初心”
管鲍之交
未来可以预测吗
鲍叔牙与管仲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
品悟经典
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