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

2018-11-14陈利娜

考试周刊 2018年98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

摘 要: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其知识理论性强,使得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纷纷选择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本门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微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出现的案例缺少本土化特色、案例选取不当和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把控不当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用适当的本土化案例代替欧美案例,案例选取尽量要反映时代特征和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法经验的建议。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

《微观经济学》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其他很多核心课程的前修课程,本门课程的学习,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抽象性,使本门课程教材中有大量公式、图表、原理等纯理论的知识,这些纯理论的知识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很大难度,也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带来阻碍。采用什么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对本门课程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难题,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得当的情况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本门课程的学习中,从而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内化和吸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或历史事件带到课堂之中,并利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原理分析生活事例和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让枯燥单调的理论课程变成学生思考的乐园。目前,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一共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案例评审型,这种方式需要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案例中的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评审方案,由学生根据评审方案对案例进行评价分析,最终得出相关结论。第二种是讨论分析型,即课堂上教师只给出相关案例,但是没有给出具体答案,答案由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第三种是发展理论型,这种方式是要求最高的一种方式,即课堂上教师给出相关案例,但并没有答案,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最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发现新的理论增长点,并不断对这个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因此,不管是哪一种的案例教学法,其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教师要做课堂的引领者,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被动聆听。

二、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案例缺少本土化特色

我国高校目前为止所编写和使用的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采用欧美体系的教材体系,书中讲授内容和相关案例也大多采用欧美国家典型案例。之所以选择这种教材是因为微观经济学欧美体系的教材相对完善,体系已经成熟,教材架构非常完整。但是,与之相伴的弊端也非常明显,由于中西方之间文化底蕴、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的不同,致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而教材中大多案例都来自欧美,中国国内本土化案例几乎没有,这些案例使学生缺乏亲切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 案例选用不当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渗透进高校课堂,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能随时关注国际国内最新信息。但是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相关案例都过于陈旧,基本上都没有与当今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相关,带有很大的滞后性。例如,一直以来微观经济学中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讲解都采用吃馒头的案例,这个案例用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课堂上学生会有很大的认可度,但是对于如今00后的一些学生来说没有半分吸引力。同时,部分案例的引用没有经过严谨的考究和筛选,例如,有些案例是直接从某报纸或杂志引用过来的,没有经过专业性的评审,导致学生在分析案例时语言和思维的不严谨。

(三) 案例教学把控不当

案例教学法要运用得当,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对整门课程整节课堂的把控,尤其是对于像微观经济学这种纯理论的课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种问题:一是教师在整门课程的安排上不合理,造成整门课程理论知识讲授如大量图表和公式等讲授课时太多,没有足够的课时安排案例教学,也没有充分发挥本门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二是在整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课时所占比例稍偏高,我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在很多高校,某些教师过度推崇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造成微观经济学这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无法把控。例如,有些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任随学生进行讨论,使课堂处于一种“放羊”的状态,造成整个课堂无法把控,无法保证整门课程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 对策研究

(一) 多选用本土化案例

虽然目前中国国内微观经济学大多数案例采用欧美案例,但是作为高校教师应尽量寻找可以代替这些欧美案例的本土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价格弹性的相关概念时,教师可用我国每年节假日限电方案进行案例分析,而不必使用书本上欧美牛奶的案例,因为限电关乎每个家庭,课堂上学生对这个案例并不陌生。而牛奶的案例并不适合中国学生,因为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消耗的牛奶量非常有限,而且牛奶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也不高,因此,采用我们本土案例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更有亲切感,更有参与感。

(二) 案例反映时代特色

教师在选择微观经济学中的案例时尽量将专业知识与相应的现实生活中的最新案例完美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最新的社会、生活案例,案例的前沿性也是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教师在讲解需求价格弹性时,可使用每年的“双十一”大促进行分析,对90后或者00后的学生而言,网购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每年的“双十一”大促学生所占比例逐年升高,虽然学生是收入最低的群体,但是学生却是“双十一”大促的主力军。用风靡全球的“双十一”大促作为案例分析需求价格弹性,对90后或者00后吸引力会很高。

(三) 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经验

微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要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必须对整门课程进行严格的把控。一学期本门课程中哪些章节适合案例教学法,需要几个学时,每个案例如何选择,如何进行课堂管理,都需要教师提前对本门课程进行规划和安排。而其中案例搜集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案例搜集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关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并从中挑选适合本门课程某些章节的案例,这部分时间大约需要2-3个月。因此,提高高校教师案例教学法经验,尤其是案例搜集和课堂把控经验是关乎案例教学法实施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内容。

四、 总结

案例教学法虽然深受很多高校教师的欢迎,但在微观经济学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高校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根据我国具体经济发展情况和具体微观经济学原理选择适合本门课程的案例,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不仅对高校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对案例的选择和课堂的把控度等,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同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都顾及,才能够在微观经济学中自如地使用案例教学法,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得到知识上的升华,共同提高,形成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谭赛,罗登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55-56.

[2]符晓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时代金融旬刊,2016(5):332-342.

[3]徐小飞.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166-168.

[4]振强.微观经济学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课堂实施探讨[J].当代经济,2014(6):94-95.

作者简介:

陈利娜,河南省郑州市,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

猜你喜欢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等职业院校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微观经济学中的包络定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