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土文化视域下的黑土杂技

2018-11-14关海涛齐齐哈尔市马戏团

杂技与魔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黑土马戏团杂技

◎ 文︱关海涛(齐齐哈尔市马戏团)

黑土,顾名思义,就是黑土地。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地,除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平原的两块外,就是我国主跨黑龙江省境内三省一区的东北平原。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河流文化一直是世界文化的摇篮,土地文化是耕种文化的延伸,离不开河流文化的滋养。黑土文化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江平原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人类的文化现象中,杂技历经数千年风霜变迁而依然绚丽夺目,它超越时空的顽强生命力来源于其艺术本源的博取和包容。“黑土杂技”也不例外,战争,民族迁徙,关内外、海内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将其培植而成独立的风格。

一、黑土杂技的历史印迹和风格形成

1.历 史印迹

据史料记载,源于北戎的杂技节目“秋千”,春秋时期传到了齐国,并在中原流传开来。从五代至宋朝,北方契丹、女真、蒙古诸族的兴起,增强了北方与中原杂技的交流与发展,不但辽、金等宫廷饮宴、庆典的演出中有杂技节目,在东北的庙会、集市、城镇中也多有杂技艺人“撂地”演出。

元朝时在民族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原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聚居在黑土地域各民族的艺术交流,产生了有力影响。中华艺术史上的奇葩“元杂剧”,就是在元朝鼎盛成熟起来的。“杂剧”所以有此名称,有研究者认为,是因当时的戏剧艺人和杂技艺人同场献艺,在戏剧演出中吸收或穿插杂技表演。而在当时的杂技表演中,已有弯刀搏击、马背技巧等黑土民族文化的元素,依稀可见黑土杂技的雏形。

民国时期在黑龙江一些大、中城市及周边县乡,均开始了频繁的杂技艺人的演出活动。许多外国杂技、马戏团体来黑龙江进行流动演出,1925年2月4日《滨江时报》记载的《江沿卖艺记场》一文,描绘了当时杂技演出的情况。日本木下马戏团、海外的马丁尼马戏团以及朝鲜、俄国、美国的民间杂技、马戏团都有到此演出的记载。

2.风 格形成的原因

黑土杂技从产生到发展和完善,是内外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内因来自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碰撞,以及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民间艺人的流动传播。据《黑龙江述略》记载:“齐齐哈尔西土城外,平岗上有观音庙,岁以四月八日起,二十日止,赛会演剧,居人市贾,各就草地,卓帐布席,集知交于此,饮食嬉游,谓之‘耍青’。外城亦间有驱车来者,百货骈集,时于此中交易,是为一年盛会。”

外因主要来自于俄罗斯、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民间杂技交流。俄国瓦西里・帕尔申在他写的《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一书中,记述了中俄边境贸易城镇欢度春节的情况。“买卖城这个中国城镇,距我国边界的木墙不过一百俄丈。街道上彩灯成行,辉映如昼。人们拥挤在这里观赏中国艺人和变戏法的精彩演出。游人虽冻得发抖,却乐不可支。阴历年节届临之际,中国艺人、演杂技的、变戏法的都相继来到买卖城。人舞的布扎狮子在街道上爬行,在铺子院内起舞,逗得人们发笑。”由此,中外文化的交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使我国黑土杂技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

二、黑土杂技的艺术特征

纵观黑土杂技,其代表节目主要有《北方狮子舞》《悬空走大绳》《空中秋千》《民族马术》《舞中幡》《马上杂耍》《萨满——民族魔术》《空中大飞人》《空中飞翔》《钻地圈》《怪车》《浪桥钻圈》《空中体操》《驯虎》《驯狮》《关公马术》《蹬伞》《彩链当空》等等。这些节目有一个共同特征:节奏快,动感强,不冗长拖沓,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造型干净利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黑土文化博大胸怀、不拘小节、粗犷豪放的深厚底蕴。

1.地 域特征

地域也反映时空特点,是经济社会文化特征的一个概念。它是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中经常用到的核心概念。因为,一个有意义的地域概念,必须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例如原创杂技剧《飞翔》《鹤飞绿野》《幻境扎龙》等,都是以黑土地域、三江大平原、美丽的乌裕尔河畔、丰饶的扎龙湖、有着“地球之肺”之称的扎龙湿地等的自然地域资源以及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世界珍禽丹顶鹤和种类繁多的鸟类等自然生物资源作为背景。“丹顶鹤”就其本身并不能构成文化元素,但将其与生存的地域环境相融合,并以拟人方式赋予其人文色彩,就构成了鹤文化的基本条件。

2.民 俗特征

黑土杂技具有北方民族地域、环境及民俗风情的特点以及融合了中原杂技文化的表现风格,突现了黑土文化特有的、浓厚唯美的、新颖的艺术氛围。这要求创作者按照民族地域风情需要,以合乎审美特征的要求,以开放的思维模式,用充满生机活力的创作热情,让杂技作品具有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有别于不同地域风情的杂技表演风格。

这一方面在杂技道具和演员服装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舞中幡》的头饰、护腕、腰带、战靴,《女子群车踢碗》的蒙古盛装、装饰的奶茶壶、丰韵的奶茶碗等,将黑土地域草原上的牛羊成群、金戈铁马的民族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双爬杆》中,专门设计了以鄂伦春族狩猎元素为主的服饰,年轻的小伙儿在杆上做着各种高难动作,犹如攀爬悬崖峭壁,将鄂伦春族的机敏、灵动与果敢、勇猛尽数显现;《转花碟》中的女演员有的朝鲜族服饰长裙飘飘,有的西域风格珠帘俏丽,搭配花蝶的温婉灵巧,展现了黑土地上少数民族姑娘们的秀丽多姿。

3.技 巧特征

险中求稳、动中求静,冷静、巧妙、准确地将杂技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大气磅礴地表现出来,是黑土杂技的技巧特征。黑土杂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空节目,如《空中体操》《空中飞人》《空中技巧》《空中座椅》《空中飞翔》《空中飞箭》《空中秋千》《空中吊环》《空中顶技》《腾空飞杠》《悬空走大绳》等。这些惊险的高空节目,需要表演者冷静的头脑、高超的技艺和千百次刻苦训练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技艺超群的水平。它展现的是人类对势能和平衡的驾驭能力,凌空飞翔之下,凸显了在黑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豪迈之情,彰显了人类在战胜艰难险阻中表现出的大气磅礴的超越精神。本团的《空中体操》 因此而获得首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的“黄鹤金奖”。

又如《空中秋千》,由传统民俗“荡秋千”演化而来。演员在20米高空将4米长的秋千驱腿荡起摆动接近160度,并在摆动不定的秋千(吊子)上做出“挂腿”“闪托”“单手顶”“头顶子晃圈”“燕提”等各种高难动作。该节目作为齐齐哈尔马戏团的非遗传承项目,在第三届全国杂技大赛中荣获“金狮奖”,在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中荣获银奖。另外该团的《悬空走大绳》也是黑土杂技最具特色的高空节目之一。 其中的“挑担”“三节自行车单手顶”“偷梁换柱”等动作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五节人过绳”更是在世界杂技舞台上开创了此类节目的高难技巧之先河,至今也没被复制成功过。

4.场 地特征

说到黑土杂技的场地特征,就不得不提马戏大篷。

齐齐哈尔市马戏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使用马戏大篷进行全国巡演的国有艺术团体。在上世纪60年代,该团的大篷演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形成了黑土杂技的大篷演出效应,在国内杂技界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并带动了国内同行业团队大篷演出的发展。

马戏大蓬伫立的地点通常是公园、城郊的空地或停车场等。其快速的流动性不仅能抓住短暂的商机,而且还能拉近城乡差别,使各类人群都能欣赏到精彩的马戏表演。齐齐哈尔市马戏团正是利用了马戏大篷的流动性特点,汲取国外马戏团体的先进经验,坚持将对场地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的高空类节目品种与马戏大篷有机结合,为“走不出场馆”的高空类杂技节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观众欣赏大型高空节目提供了更加机动和便捷的途径。

5.动 物驯化

黑土杂技的另一个风格特点体现在动物驯化方面。黑土地域背靠连绵起伏的兴安岭,俯瞰一望无际的三江平原,大、中、小型动物种类繁多,为动物驯化提供了天然的动物资源。

《俄国使团使华笔记》曾记述了一位叫兹兰特・伊台斯的使者,在1692-1695年奉彼得一世之命率使团出使中国的经历。文中提到在宴会上观赏杂技表演,当时的节目有《叨碗》《大绳》《马术》和驯兽等。在东北,一些少数民族“弄熊”也与他们对图腾的崇拜有很大关系。对熊加以驯养并在对熊的戏弄中使人获得欢乐,就具备了驯兽节目的基本条件。黑土杂技的动物驯化节目主要有:《驯狮虎》《驯骆驼》《驯熊》《驯猴》《驯羊》《驯狗》《驯鹤》《驯驴》《驯水牛》等,这其中尤以《红旗马术》《民族马术》《驯马》《滑稽马》《杂耍马术》《关公马术(马上辟刀)》等一系列在马戏大篷中上演的人马表演,深受观众的喜爱。(待续)

猜你喜欢

黑土马戏团杂技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对侵蚀退化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好儿马戏团
讲礼貌马戏团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马戏团
老鼠演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