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2018-11-14
节水农业有“三节、三省、二增”的显著优点,发展节水农业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普遍能取得节水、节能、节地的目的,能有效省水、省肥、省力,促进增产、增效,同时能带动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和节水灌溉装备产业发展,综合效益非常显著。根据测算,对于高附加值农作物,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以节水90%以上,节省人工60%以上,增加收益20%以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
根据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的规划,到2020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亿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以上。2012年—2015年国家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000万亩,也就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我国需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以上,建设面积较“十二五”接近翻倍。
按照每年2000万亩的新增市场计算,假设每亩投资1000元,则新增市场空间即可达到200亿元。假设已建成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每亩的维护和更换费用每年在150元左右,则存量市场的规模在200亿—300亿元,整个节水市场的规模约在400亿—500亿元。
目前,我国旱地面积约11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三个大区旱地面积之和占全国的61.83%。各省旱地以黑龙江省最多,为1.6亿亩,占该省耕地面积的90.9%。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以北为北方旱地,面积7.38亿亩,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66.5%;以南为南方旱地,面积3.71亿亩,占全国旱地面积的33.5%。
并且,我国尚有园地1.45亿亩,假设未来我国11亿亩旱地和1.45亿亩的园地中80%实现有效灌溉,有效灌溉面积中能够实现欧美发达国家70%的高效节水灌溉率,则可实现6.97亿亩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此外,我国有草场22.5亿亩,草场适宜发展喷灌。园地主要以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为主,适宜发展喷灌和微灌。假设牧草地实现喷灌的比例达到10%,则可实现喷灌面积达到2.25亿亩。也即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未来空间可高达9.22亿亩,这将是一个空间巨大的市场。
我国节水农业发展滞后
过去60多年,农田水利发展经历了三个高潮:一是20世纪50年代,以河道引水建水库发展引水蓄水灌溉为主;二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时期,在继续发展蓄水引水灌溉同时,重点打井、建排灌泵站,发展提水灌溉;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对原有工程续建配套技术改造、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为重点。
其中,第三阶段主要是在本世纪初我国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2000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经2002年扩大试点规模后,2003年在全国全面推开,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取消了乡级统筹和村级提留,取消劳动义务工和积累工,直至2006年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造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机制发生重大改变,尤其是取消“两工”制度,农民投工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出现新的滑坡,受到了严重影响。2005年9月到2006年5月的冬春农田水利建设中,农民投工仅29亿个工日,比上世纪90年代末农民投工高峰期的102亿个工日大幅减少。
“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投入,同时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试点,并逐步增加经费支持,但增加的资金投入并未完全弥补农民投劳大幅减少的影响。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过去主要依赖农民投劳建设,新的“欠账”正在形成。
鉴于此,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中央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以“民办公助”方式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并逐年增加资金投入。2009年财政部、水利部开始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至2012年,累计建设重点县1650县次,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小农水专项资金投入从2005年的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03亿元。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未来十年平均每年投资4000亿以上的规模进行水利建设,国家对于农田水利的投资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61万亿元,年均超过3000亿元。也正是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农田节水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喷灌、微灌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获得了快速发展。
尽管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面积中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面积仍较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较低。“十二五”期间,我国灌溉面积达到9.68亿亩,其中喷灌和微灌面积仅1.18亿亩,占比仅12.19%,而美国这一比例为71.7%、西班牙为67%、以色列更是高达90%以上。日本主要发展水田管道输水和旱地喷微灌,喷微灌面积占到旱地灌溉面积90%。我国节水农业虽然发展滞后,但是未来发展空间极其广阔。
我国节水农业市场空间广阔
根据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的规划,全国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高效用水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亿亩,全国新增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与2020年目标相比,“十三五”期间,我国还需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亿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以上,年均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新增其他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以上。
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
“十三五”期间,从地方政府的规划来看,甘肃省规划2016年新增高效节水农田300万亩,河北省规划2016—2020年新增高效节水农田1200万亩,平均每年240万亩。仅甘肃和河北两省就达到了540万亩的规划建设面积,地方政府的建设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可以预期高效节水农田的建设面积很有可能会超额完成中央政府规划的五年新增1.5亿亩的建设目标。
目前,我国高效节水工程主要是采取滴灌和喷灌,滴灌又有滴灌带和滴灌管之分。滴灌管管壁较厚,管壁厚度不同使用周期不同,主要用于多年生的经济作物,一般使用寿命在3—7年;滴灌带管壁较薄,一般每年更换,主要用于一年生作物。喷灌使用寿命一般较长。假设已建成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每亩的维护和更换费用每年在100元左右,年均市场规模约在350亿—400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一般而言,喷灌主要用于旱田的大粮作物,而滴灌主要用于瓜、果、蔬菜、药材等高价值的经济作物。
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依靠自然降水的旱地,其中,节水灌溉农业主要应用于旱地,又以旱地之中的水浇地为主。目前,我国旱地面积约11亿亩,旱地面积中有50%以上需要灌溉,即水浇地面积约6亿亩。
目前,我国水浇地主要用于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适合发展喷灌。此外,我国有园地1.45亿亩,草场22.5亿亩,草场适宜发展喷灌,园地主要以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为主,适宜发展喷灌和微灌。假设,未来喷灌、微灌占灌溉面积的比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即占到耕地和园地的比重达到70%,则我国喷灌和微灌的推广面积将高达5.22亿亩,假设其中微灌面积占20%,则微灌面积有1.04亿亩,喷灌面积达到4.18亿亩,假设牧草地实现喷灌的比例达到10%,则可实现喷灌面积达到2.25亿亩。合计,微灌面积1.04亿亩,喷灌面积6.43亿亩。而目前,我国喷灌和微灌面积合计仅有1.18亿亩,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农业水价改革和土地流转促进节水农业发展
农业水价改革将提升用水成本,加大节水需求,促进节水农业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很多领域做出改革部署,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就是其中一项。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和农业部联合印发《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在全国27个省选择80个县进行试点,其中2013年的55个试点县原则上全部纳入试点范围,新增的25个试点县由有关省择优选择。
未来农业水价改革的要点主要包括:1.价格改革,让农业用水价格逐步反映其真实价值;2.明晰水权,限定用水定额;3.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力量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价格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用水价格远低于成本,“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用水的供水平均成本约25.52分/立方米,但农业用水平均水价仅有9.23分/立方米,仅有成本的36%。而且,农业水费也不能实现百分百征收,“十二五”期间的实际征收率为89.36%。
这种价格低于成本且征收率不高的用水现状,完全没有反映我国水资源稀缺的现状,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随着农业水价改革的推进,农业用水价格将不断取向成本,未来农业用水价格将不断提升。加上农业用水收费实收率的提高,将加大农业用水成本,从而促进节水设施农业的发展。
《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提出在明晰水权的基础上,施行水资源的定额管理。对于节水用户给予精准补贴,或通过建立水权交易所的方式将节省的水资源转让变现。而对于超额用水则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如此可以加大对于节约用水的激励效果,从而促进节水设施农业的发展。
土地流转改革推进规模化经营,利好节水农业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
近年来,政府政策不断加大对于农业规模化种植的补贴,目前,农户种粮的补贴约为130元/亩,但对于规模在300亩以上的粮食种植补贴则可达到230元/亩。政策的导向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快速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组织迅速增加。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共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十二五”期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单个家庭农场的平均收入为18.47万元,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达到200.2亩,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7.5亩的近27倍。
与传统的家庭分散式经营相比,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在资金规模和耕地规模方面均具有绝对优势。不仅能够负担得起建设节水农业设施的成本,而且节水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更加明显,从而有利于推动节水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