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车安全运行管理思考
2018-11-14汪青
汪 青
一直以来,校车安全事故的警钟时刻悬在中小学生的耳边,却并未引起广大大学生的注意。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校园校车的安全运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近年来大学生人数的扩招和学校规模的扩大、高校普遍呈现出多校区办学的趋势,在加上与兄弟学校的沟通交流,校车服务需求与日剧增,专业校车市场的基本条件己具备。但是现阶段,我国校车在安全性能、使用管理、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如何在确保高校有限资源投入不增加的前提下,加强高校校车安全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高校校车安全运行现状
(一)校车安全性能低,维修、保养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校车不仅出厂配置低,目前校车在使用过程还存在着“超龄使用”、严重老化的问题。高校现有校车一般都是在学校需要校车时第一批够买的,由于更换校车的成本较大,而其潜在收益又不明显,因此高校更换校车的激励不足,导致许多校车超龄服务,超负荷运载,某种程度也给校车的安全运行埋下了一枚隐形炸弹。
考察国外,很多国家的校车是经过特殊制造、设计的特种车辆,车辆本身的质量、安全性高于一般的车辆。而在我国,校车就是一种接送师生往返于各校区的交通工具,这充分体现了国内外关于校车和校车安全运行的巨大认识差距。
在车辆的后期使用过程中,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维修和保养等管理制度。首先,车辆保养和维修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占教育经费,学校未设立专门的车辆维修和保养基金或资金。其次,高校未设置严格的审批程序,缺乏过程监督控制程序,车辆的维修与保养未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驾驶员的随意性较大,这使得车辆维修保养和保养管理难度加大,增加了校车的使用磨损,使用寿命,降低了安全性能。
(二)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广大师生安全意识淡薄
高校校车区别于中小学、幼儿园校车,有其特殊的一面。由于大多数高校目前存在多校区办学,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也与日剧增,高校的车辆队伍日益庞大,安全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大多数高校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科研上,对校车的管理的重视度不足。现行大部分高校对校车进行管理的主体是校车队,但同时校车又是校车运营服务的组织者,校车队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缺失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于校车安全管理,未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各部门之间的岗位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监管空白或者多头监管的局面。一旦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逃避责任,无法落实管理责任,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高校师生对校车安全问题认识淡薄,在一些地方的执法人员在查处校车违法违规行为时甚至会受到师生的埋怨、指责,认为小题大做。
(三)校车使用违规、违法现象严重
现行高校用车需求在时间的分布上不均衡,车队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各部门的用车计划,在调配车辆的时候很难调节用车的次数和使用时间,因此在某些时刻下超载、雇佣校外黑车的状况频发,增加了车辆管理的难度,车辆运行的安全性也不能得到保证。另外,一些高校未能定期进行校车驾驶员安全驾驶培训活动,个别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不足,不规范行车的后果认识不到位,导致一些驾驶员存在超速、无证、证件不全等诸多交通违法行为。
(四)高校校车驾驶员准入门槛低,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校车驾驶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弱,高校未能建立起对驾驶员的考评激励机制和适当的监督机制,导致驾驶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主观任意性大,经常出现违章驾驶的现象。
(五)尚未完全建立起多元化的校车运营模式
高校校车运营主体首先是市场中的主体,具有经济趋利性,追逐利润是其本性。在高校校车运营的过程中,一味追求成本的节约和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运行的安全性。目前各个高校对于校车的运营模式无外乎以下几种。一方面,一些财力较为雄厚的高校采取自行购买和维护的方式来运营校车。另外一方面,一些经济实力一般的高校则通过专门租赁车辆运营公司的车辆来代替校车投入使用。
目前政府对高校校车的投入是极为有限的,而日常维护校车的成本又比较高,大学校车运营面临极大的困难。仅仅通过向学生收费来维持运营不可持续。一方面,校车本质上具有公益性质,收取过高费用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在不完善的经营方式之下,也造成了驾驶员服务意识差,流失率高,车辆的维修和保养难以为继,安全隐患丛生。因此高校应尽快将建立校车的多元化运营机制提上日程。
(六)相应规范高校校车的法律法规缺失
我国关于校车规范方面的法律法规零星散见于《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针对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背景下,国务院于2012年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校车安全管理的行政法规,但其聚焦的焦点是中小学的校车安全问题,对高校的校车安全问题鲜有提及。因此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完整的规范高校校车安全的法律法规。无法可依使得现阶段我国高校校车安全运行难以得到保障。
二、完善我国高校校车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的相关措施
(一)实行校车专人管理制度
运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校车车队主体责任不明确,每辆校车指定专人进行管理,不仅包括校车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校车的安全性能检测等等,而且还包括对校车的车况、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汇总上报车队负责人,以使校车随时处于安全安行的状态。
(二)完善驾驶员聘用机制
高校应建立起适当的聘用机制,在聘用前对驾驶员的性格及行为进行分析,择优聘用性格温和、驾驶记录良好的驾驶员进高校校车队伍。聘用后定期对驾驶员进行安全驾驶培训,加强技能培训,做好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安全运行意识。定期对驾驶员进行考核,对驾驶员的评价与驾驶员的绩效考核挂钩,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文明驾驶、驾驶记录较好的者给予适当的鼓励,对多次违章、驾驶记录较差者给与适当的批评教育,在驾驶员中营造出一种安全驾驶的氛浓厚围。
(三)建立校车技术档案
为所有的校车建立起技术档案,内容包括车辆基本状况,如使用年限、维修情况、违章记录等,以方便随时了解车辆安全性能,对车辆进行跟新换代。
(四)加强校车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乘车意识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一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备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能正确认知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们完全可以主动拒绝和阻止校车超载超速行为。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校车安全教育宣传,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配合做好高校校园安全整治工作,规范学生主动文明乘坐校车。
(五)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校车政策法规
对于高校校车安全运行问题,完善的政策法规是保障,通过立法,我们需要明确校车制造标准、技术要求、安全性能的特殊规格,严格实行校车准入制度,确保投产使用的校车具有过硬的质量、较高的技术规格、良好的安全性能。另外,明确各方主体在校车运营中的职责,严格落实责任。
(六)建立协调、高效的校车联动管理制度
校车的安全管理仅仅依靠高校自身是不够的,还涉及到交通、公安、教育、财政、标委等多部门联合管理,既有分力,又形成合力。各部门在各自的岗位中各司其职,明确岗位职责,细化落实责任。同时又相互合作配合,建立校车安全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优化多校区校车的调度方案,一方面确保校车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对校车运行的全流程进行跟踪监督。
(七)实行多元化经营,完善监督机制
校车的购置、维修和保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对校车的补贴也十分有限,对校车过多的资金投入会挤占教育、科研经费,将校车运营任务进行合理分配,极大的减少了高校有限资源的承担和浪费,因此适当引入社会公共服务组织资本进入高校校车服务体系是实现校车运营管理多元化的应有之义。效仿美国,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提供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信贷支持,吸纳那些资本优良、信用良好的运输企业加入高校校车服务队伍。其次,培育商业化运营土壤,采用招投标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有序的进入,以此弥补政府和高校财力不足的情况,政府和高校则负责订立一系列共同的行为准则,保障校车运营的安全性和公益性,更好的惠及广大师生,避免沦为商业牟利的工具。
[1]姜又鸣.高校校车运行管理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08):78~81.
[2]芮琪.民办高校车队管理思考[J].科技视界,2014(30):184.
[3]刘鲲.云南省高校校车运营管理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4]美国校车产业发展的启示[J].瞭望,2007(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