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2018-11-14马斌
马 斌
一、学校行政推动,开足开齐体育课程,配备充足体育教师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2年级必须每周开设四节体育课,3—6年级3节,同时必须配备专任教师或者专业相近教师组织教学,学校要严格体育教育课程课时标准,任何个人不得随意删减、挤占体育课程教学课时,借用拉用体育教师,使得教学有时间和师资保障。
二、学校行政监管,组织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考核体育教学结果
各小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学校艺术学科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实行学校领导包抓责任制,采取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教导处年级组抓落实等措施加强管理。要将体育学科的教学工作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之中,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并将体育学科教学、活动、检查、考核列入学校学年(学期)工作计划,认真组织落实。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和各教学环节的管理,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经常调查、研究、指导课程教学,经常组织开展推门听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切实提高体育学科的管理效能。
三、教师身先垂范,遵循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展教学工作
体育学科教师要全面掌握本学科教材编排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必须依据体育学科教材,严格按照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进行授课。各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着眼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课堂教学水平。要严格执行循环教材管理制度,保证学生人手一套教材。要彻底杜绝体育学科教学丢开教材、没有计划、随意授课的错误做法,坚决禁止随意挤占或私自调整课时进行其他课程教学。
四、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学校联盟,加强学科教学研究
各学校都建立和完善体育学科校本教研制度,成立相关学科教研组,选配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任组长,定期召开教研会,加强集体备课,互听互评,积累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各小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2次以上体育学科教学专题研讨会,每学期每学科至少安排2节公开课,1节观摩课或示范课。为扩大体育教研规模,加大教研力度,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目的,创造性地实施各种区域教研活动,注重课堂观摩、案例研究、现场评价、当面指导,注意发现小问题,解决运用小策略,采用“同课异构”、“案例分析”、“联谊活动”、“专题讲座”等不同研讨方式,让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都得到了学习和培养,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各校根据学科教学需要,指导教师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组织体育教师挖掘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自编地方特色乡土教材,不断充实体育教育课程内容和区域特色。
五、坚持内外兼修,落实一小时标准,强化课外阳光体育锻炼
将课外阳光体育锻炼纳入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和兴趣爱好,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方案,不断健全完善阳光体育锻炼长效机制。学校要将阳光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和补充,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时间、有教师、有场地,确保制度化、常态化。确保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学校每天上午要安排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坚持做好早操、眼保健操和课间操;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校园集体体育活动;要因地制宜,积极鼓励青少年创办体育俱乐部或社团,开展冬季长跑、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等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切实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六、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激发竞争活力,健全竞赛体系
教育、体育部门要认真落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定期评估、命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推动教体融合,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开展多样体育竞赛活动。各学校要因校、因地、因季、因人开展行之有效、喜闻乐见的如球类、田径、健美操等单项体育比赛活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校际之间、班级之间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项目设置做到灵活多样,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组团参加并办好各级学生运动会。各县(区)每2年要举办一次中小学生综合性体育运动会,每年要举办不同项目的体育比赛活动;学校每学年在春、秋两季要各举办一次以田径或传统项目、趣味项目为主的学校运动会,构建校、县、市相互衔接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完善竞赛选拔机制,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