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方向思考与建议
2018-11-14夏贵敏
夏贵敏
一、高考改革的进程
据统计,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至少有过14次改革,如果试验也加入的话,至少有过22次改革,具体可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被保留下来并至今享受改革成果的有9个。1984年开始对特殊专业(艺术类等)实行统考+单考;1985年开始高考标准化改革;1994年—1997年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1999年开始网上录取;1999年高校扩招;1999年开始探索的“3+ X”科目改革;1999年开始英语加试听力;2001年取消了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2003年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提前到6月。
二是被废止的有5个。1981年确定文科考6门、理科考7门的“六七模式”;1977年部分省市高考预选改革;1991年的湖南、云南和海南科目改革;1985年开始实行会考;从1994年开始会考基础上的高考3+2科目改革。
三是曲折、反复并最终绕回原点的有4个。1984年开始实行保送生制度、1999年后规定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2000年开始春季高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标准分记分办法;2002年广西的本、专科高考分考。
四是尚在试验中有5个。2003年开始实行的自主招生;1985年始于上海、2004年推广的分省命题;2005年上海开始实行高职高专单独招考;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实行的面试录取;2007年四省区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方案。
二、高考改革的方向思考
(一)多元化录取
高校在录取学生时有“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高考成绩为主,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有一定的权重。“一参考”是综合素质评价,但目前综合素质评价还不健全,尚不能作为参考依据。由于我国的诚信制度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分等,可信度存在问题。因此,可以考虑为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对学生进行写实性的记录,为高校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提供参考。
(二)分类别考试
我国目前分类别的考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职高专,另一类是普通本科的考试。高职高专要对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进行评价,基本的文化测试和专业的职业技能评价,更符合职业教育人才选拔的需要。普通本科的考试包含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过去的高考是3+X,3+文综理综,现在必考科目没有改动,文理不分科。分类别考试可以让学校、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三)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是指高校在录取学生的时根据多样化的材料来综合评价学生。还有上文在“一参考”中提到的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目前还在探索中。当然,这种综合素质的评价也包括掌握各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特长和兴趣以及身心素养、艺术欣赏等方面的能力。
三、高考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国家教育考试法
对考试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并上升到法的层面加以制约是优化考试环境、保证考试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明确考试管理部门、考试机构以及考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真正使广大考生的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适应考试改革的发展与需要,是当前考试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应加强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加强高考管理改革。
(二)统一测试与自主招生相结合
在使用统一测试平台测试成绩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高校经申请可在全部招生计划的 20%以内进行自主招生,并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确定自主招生成绩的权重。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自主招生可以采取面试、笔试的方式,但这种测试必须体现个性化和学校办学特色,是统一测试难以考查的。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突破专业分数线,给予一定的加分,或提高自主招生成绩的权重。
(三)调整高校录取的区域配额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文化差异大导致的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在古今的大规模考试都会遇到且不容易解决。高考实行分省录取的制度具备合理性,对于促进人才的阶层上升、保证落后地区考生接受高层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录取分数线对京沪等地的倾斜主要是由区域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引起的,通过调整录取政策可以适当缩短这种差距。应渐进地调整在区域的招生配额,为考生众多的高考大省分配多一些配额。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高考改革亦是如此。当前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在《教育规划纲要》指引下,通过深入研究,制定一个高考改革的目标模式,为今后高考改革提供方向指引。只要高考改革是向着总目标前进,即便在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要退缩,全力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为高考改革设定阶段性目标,稳健的推进高考改革进程,不断完善高考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郑若玲.科举、高考与社会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32.
[2]刘海峰.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7(1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