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2018-11-14刘铭枢
刘铭枢
相比于将心理学理论运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更侧重于理论化的经验总结,所谓往往注重于教师的单方面的讲解而脱离了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更是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变化,所以目前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就将融入了心理学理论,将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更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心理学理论出现的问题
(一)教育者心理学知识匮乏
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的专家,因此对于心理学理论知识并不能深度掌握,但是心理学理论在现在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有起着纽带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学知识的匮乏就严重影响了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渗透。有些工作者甚至并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全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所谓的经验教学,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有很强的误导性。由于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学的不重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并没有引进心理学技术和工具,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测试,这也导致了相关工作的效率低下。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理论融合程度不深
将心理学理论渗透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是一个难题,难以做到将心理学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常见的运用现象是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全部照搬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只是表面理论上的照搬,并没有对其内在联系进行研究与阐述,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教学进行调整,这样不仅没办法真正融入心理学理论,还会导致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伦不类。
(三)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脱节
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并不是意味着只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任何的教育都不能忽视实践在其中的指导作用。自从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重点教育以来,我国出版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专论,也付出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成效并不是很显著,归根究底就是在大学生群体里没有形成一种将理论融入实践的意识,教育工作者一味的开展课程,开展讲座,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就是缺乏实践的指导。教育工作者自身也是根据自身的经验理论,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教学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渗透策略
(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目标
目标的设立是为了帮助思想政治工作者找好自己的工作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塑造更加完美的大学人格,培养更加良好的大学生道德素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明确心理学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道德人格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如何运用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何发挥好心理学理论的促进作用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和理想愿望,发挥好心理学理论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激发大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工作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融入社会的积极性,这样的以心理学理论为基而设立的思政教育目标才更容易帮助教育者进行计划教育。
(二)明确个性心理倾向合理引导
大学生所具备的独特的心理表现就是其多样化的个性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大学生所具备不同的个性特征,正确的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不盲目照搬理论知识。人的存在是客观的,要加强对学生行为心理的研究,正确认识学生活动的动机,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点。教育工作者可以经常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来大体判断学生的短期状况,从而选择相应的心理教育理论,定期制定教学计划,这也能在实际上满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三)明确大学生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要面对的是大学生多种多样的需求,这就需要在众多的需要中做到一种平衡。所谓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于初步融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其中更多的是物质需求,物质需求也分为生活需求、学习需求、娱乐需求、运动需求等多种,教育者要能从各种需求中分辨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进行判断,对于合理的需求可以加强引导,对于不合理的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指导活动,工作者要能够能够明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主观需要和实际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建立好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结语
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将心理学理论渗透进思政教育中,那么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和想法,正确看待他们的情感表现,从而作出合理的心理判断。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好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思想教育工作还要克服很多的不足。经过很多教育者的实践指导,心理学理论一定能发挥其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培养出新一代大学生。
[1]程昌柱,马嘉美,徐定华,钱伯涛.思想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2]张心吴.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丁小平.谈思想教育中的心理暗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