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朋友圈”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朋友圈微信政治

鲁 澧

一、微信朋友圈的内涵

微信朋友圈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图片,或者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小视频、音乐等分享到朋友圈,同时,可以对好友新发的消息进行“评论”或点“赞”,且用户只能看到相同好友。因此,微信朋友圈是建立在熟人人际网络之上,信息封闭性强、传播快、互动程度高。

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943年,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其中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微信朋友圈里“轻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的”的点赞与互动评论,拉近了好友群体之间相互间获得关注和支持,有助于获得相应的群体归属感。然而,微信朋友圈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强大服务功能的同时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新挑战。

(一)丰富大学生知识视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

如今,微信的使用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免费的信息资源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微信朋友圈里,通过发布状态互相点赞和评论,同学与亲人、朋友等微信好友群体之间相互获得关注,有助于建立相应的群体归属感。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朋友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运用文字加图、文字加视频的方式形成图文并茂的鲜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和形象化。

(二)价值观传播的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认知产生深刻影响

网络信息良莠混杂,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很容易透过微信朋友圈渗入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2]大学生阅历浅、好奇心强、思想不成熟,对一些有害信息往往缺乏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到阴暗和负面信息的腐蚀。同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在朋友圈渗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和价值偏离,有甚者甚至误入歧途。

(三)弱化现实人际交往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面临挑战

微信朋友圈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大学生现实交往的时间,大学生们热衷于通过“圈子”分享自己的动态,但是却疏远和弱化了正常人际交往的时间。现实生活中用来情感交流的朋友聚会时间,大学生却用来玩手机、上网、刷朋友圈,忽视身边“实在的人”,关心网上“虚拟点赞”。因此会逐步丧失了现实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识的逃避现实社会的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运用微信朋友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对策

(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度,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投入,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力度的前提。微信朋友圈的多样化功能,不仅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而且还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碎片化”学习的时间。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大学生自身树立良好的信息分辨能力,以及正确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理念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优化舆论环境,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重构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愈加强烈,推进了社会的媒介化进程。优化舆论环境,可以从教育者和大学生两个方面入手形成朋友圈优势的思想政治文化氛围,引领大学生思想潮流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朋友圈与学生互动时,也要保持教师风范和较高的个人素质,注意个人言语及微信行为,将育人工作落实在细节。同时,加强校园网络法律及网络道德文化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念。

(三)发挥朋辈教育优势,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朋辈教育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进行实践探索,逐步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生自我教育新体系。在微信朋友圈中培育高素质的“意见领袖”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用朋辈教育形式将教育客体变成教育主体,强化他们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以形成良好的共振效应,从而感染和熏陶全体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群体效应。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亲和力的同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1]蔡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研究,2016(5).

[2]张宝君.“微信”莫演变成“危信”[N].中国教育报,2013-09-06(5).

猜你喜欢

朋友圈微信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