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应用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析
2018-11-14蔡成珍
蔡成珍
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及特点
(一)民办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内容
高校外语院系通过外语为载体,来教授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语言、历史、文化为主体的各种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对英美文化作品的文本赏析、阅读、体会等。
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西方自由人文主义精神”(liberal humanism)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认知水平,从而促进英语其它学科的学习,提升学生作为“全人”的发展。文学是关于人的学问,高校英美文学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更多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加强对外国文学和西方人文思想的了解,在提高英语思辨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成为“思考中的人”,推动英语专业教学朝人文教育努力。同时,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外语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完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文化修养程度及认知范围和深度,融入中外文学的比较与交流思辨,不断加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状的对比[1]。
此外,教师应结合民办高校的学生主体的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完善实践活动体系。坚持“做中学、学中练”的原则,实现应用型学科培养目标。
(二)民办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特点
1、人文性
英语语言学科属于人文学科,文学从某种程度而言即是人学。文学作品体现出的抽象性的文化特征,可以让学生对西方国家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有更感性、直观的体验。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的体现,高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对于深层次的内容了解比较抽象,主要是由于中西文化特征所致[2]。
作为人文教育的英语专业教育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文化视野、健全人格以及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判断能力、感受能力”[3],并促进“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长”[4],顾悦指出这乃是除了基于经典阅读的课堂讨论、演讲、辩论、撰写论文等语言输出之外,大学教育应有之义[5],两者不可偏废。
同时,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方式、人生阅历及思想观念上,其对学生造成的认知难度可以通过提升高校学生的阅读量来逐步降低。
2、丰富性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具有一定的丰富性。高校英美文学课堂的概念比较广泛,而英美文学本身是一种文化,此种形式下的文学载体、文学风格等内容都十分广泛。文学教学不能停留在交际层面的简单重复,加深对文学经典的了解是推进学生理解专业内核的必经之路。
英美文学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中西方文化构成及悠久的历史发展。课堂活动及学习方式也充分体现多样性,教师应具备营造“生态课堂”的意识,充分唤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经验,尊重不同个体特有的心智结构、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通过感受其内心独立思想形成时的蜕变来与之构建课堂共同体。
3、积极性
民办高校英美文学课堂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学生在文学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文学作品的语句、语言进行分析,作品研习能够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提升英语水平。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的积极性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学生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涉及大量学生对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练习。例如,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词汇的用法、搭配、以及语境等[6]。(2)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对中西文化习俗有更细致的了解,进而促进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3)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及水平。文秋芳指出,英语高年级专业课课时少,且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其思辨能力训练的深度与广度都不足以对学生认知形成挑战,因而英语专业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终究任重道远[7]。
二、民办应用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改善实践课程体系
民办应用型高校英美文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从而去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程体系,主要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时代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去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国的诸多高校都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在高年级阶段,使得学生接触英美文学的时间较晚,针对此种现象需要适当的进行调整[8]。可以在学生的初年级阶段,通过英文经典诗歌诵读比赛、戏剧改编及表演等全方位实践课程来渗透英美文学课程,从而提高师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爱好及重视。
学生在低年级接触英美文学经典,有助于让对学生自然地感受西方文化精粹的熏陶,在大学生活初期初步走出头脑简单、心灵封闭和缺乏好奇心的固囿。
文学经典中新旧传统、规范与经验之间的颉颃为学生的自我认知、审美解读、国际视野、文化汇通作好铺垫。
(二)完善独白式教学模式
娄德平指出,民办高校英美文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独白式传统的授课方式,有助于缓解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对学习的恐惧与厌恶,树立学习信心,掌握基本的文学知识与批评方法,从而便于学生在后续课堂展开对话、交流与探讨[9]。
然而,好的独白课如何定义及实现?如何避免学生养成不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一方面,独白式教学结构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务必不断坚持用爱和尊重唤醒学生的学科学习热情及对教师的内在认同; 针对学生主体的认知特点和水平,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及内在丰富性,调整教学内容,使其情境化、生动化。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应在学期前鼓励学生先对基本的文学常识、概念及文学批评方法进行初步了解,课前积极掌握并分享课外学习途径及资源,鼓励学生通过观影、网课自学的方式展开预习讨论;坚持不断丰富输出作业的多样性及完善性,施行分层次教学,通过适度调节学习任务难度来挑战学生走出固有思维框架,从而提升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在丰富性。
同时,课下自学不能代替课堂教学,教师课上的独白务必与学生课下学习的主体性相互结合,两者互为补充,不能厚此薄彼。
(三)夯实写作为主导的输出模式
民办高校英美文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提升应用型理念,开展任务型教学?首先,应用型不单纯地等同于实践型。其次,教师教学中应坚持人文教育应有的立场:尊重传统,但拒绝权威,即教学内容应该把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学生大众为主体,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去求真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写作的命题应尝试从身边着手,文学作文题目布置不应局限与教科书后面的问题,可适当融合身边热点问题,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2)从写作内容而言,鼓励学生从自己专业研究方向入手,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融入专业知识及术语。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例,就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名利场》进行解读时,可以融入商务英语的专业知识与词汇,结合现实进行分析;而英语教育方向的学生则可以从维多利亚时期文化批评家中的教育观点入手,结合中国现当代教学活动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3)丰富写作形式。内容设计应兼顾学生的认知及学习差异,允许如思维导图绘制的人物关系图、诗歌或短篇小说的创作或改编、作家传记、书评等多样化的探索。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结果展示给予指导和评价。
此外,写作练习应坚持读一手文本的原则,从而避免学生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随意阅读养成浅阅读、获取碎片化信息的思维习惯。如陆谷孙先生提到莎剧研究时指出的:“欣赏和研究莎剧应该阅读与表演并重,使书斋与舞台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互动”[10],对一手文本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1、营造“创课”教育环境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的完善可借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平台资源进行辅助教学。高校英美文学创课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自主性、创新性、智能化学习的必然要求与趋势。教师应积极掌握学生的认知状况、兴趣点及语言水平,激发学生求知欲,尝试创设针对学生不同个体的个性和能力需求的情境与教学目标,通过行动、分享与合作使每一位学习主体都能体会到学习中的尊严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移动终端、互动教学软件、教学资源、云教育等平台加强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交流,对知识内容进行多元化呈现,鼓励学生分项探索、创意地内化所学知识。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为起点,在共建、共生与共享的课堂教学理念下完成“互助、协作”的创课教学体验,促进学生想象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2、实现“智慧课堂”教学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民办应用型高校英美文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应以“感情注入感情、灵魂注入灵魂”的情感共同体为特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打造智慧课堂。“智慧课堂”理念可追溯到沃伦·西门子(Warren Simmons)提出的对教育灵活、高效、自适应的需求[11]。课堂是智慧形成的“核心环境与条件”,通过智慧课堂教学,坚持智慧课堂的个性化实时推送、资源深层共享、学习情境采集与分析、多维度协调互动、及海量与泛在性的五大技术特征去打破教学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化、创新性及个性化学习 。立体化、网络化、便携式的移动数字化英美文学课堂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实现“发现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及“合作学习”,英美文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精粹,逐步成为具有活跃的智慧的个体。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办应用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应坚持以学生的激发好奇心为起点,用充满爱意和尊重的课堂来传承融汇古今文化精粹的经典文学作品源流,通过丰富的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对经典文本内部的颉颃进行自身生命体验。同时,积极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创课”教育环境和实现“智慧课堂”,促进民办应用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满足在新时期实现培养心智健全、有社会服务意识、中西方视野兼具、能汇通中西文化精粹的现代公民的需求。
[1]刘意青.重视英美文学的人文教育[J].社会科学报,2017(07):5~6.
[2]鞠冰梅,闫俊玲.高考社会化趋势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8):259~260.
[3]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J].中国外语,2010(03):14~18.
[4]徐贲.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顾悦.回归经典阅读:英语专业的人文性与基于阅读经验的文学教育[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02):42~46.
[6]阙蕊鑫.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设计与多维发散式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2016(04):21~24.
[7]文秋芳,等.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语文双月刊),2010(09):350~354.
[8]张辉.基于Moodle平台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翻转课堂学习者满意度实证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7(01):100~105.
[9]娄德平.民办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独白式教学模式存在的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6(11):97.
[10]陆谷孙,丁俊.书斋与舞台的沟通——陆谷孙谈“万世莎翁”[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6(01):1~16.
[11]Simmons.W.From Smart Districts to Smart Education Systems.A Broader Agenda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M].MA:Harvard Education Press,2006:1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