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四川地理区位的军事战略意义

2018-11-14廖子恒

长江丛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剑门剑阁巴蜀

廖子恒

一、四川地理形势分析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在军事战略上占据要冲之地。今日之四川地区大约为古代之巴蜀地区。四川地区属于典型的盆地地形,东有夔峡之险,西有川西高原为屏障,北有秦巴山系为要冲,南有横断山脉为阻断。而川内有自贡井盐之利,川泽湖泊交织,更有成都平原可为固守之地,惟东部险要之夔峡天险,北部剑门关与外界相通,因此巴蜀地区可为西南腹地。西汉以前巴蜀地区尚未汉化,属于中原文化之外的“要服”,处于五服制度下的尾端。而经“文翁化蜀”之后,巴蜀礼乐昌明,始得称为华夏之人。史载汉景帝末年,文翁为蜀郡太守,眼见当时的巴蜀,文化落后,礼乐不兴。于是他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修建了一系列学校,如石室学宫(今成都石室中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班固在《汉书》中称赞:“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②巴蜀之战略地位,不仅为其地理层面而言,更有其丰富的物产,众多的人口以及一系列作为战略资源的独特优势。清人顾祖禹在其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引用南宋名臣章如愚对巴蜀地理形势的分析:“自蜀江东下,黄河南注,而天下大势分为南北。故河北、江南为天下制胜之地,而挈南北之轻重者又在川陕。夫江南所恃以为固者长江也,而四川据长江上游,下临吴楚,其势足以夺长江之险。河北所恃以为固者黄河也,而陕西据黄河上游,下临赵、代,其势足以夺黄河之险。是川陕二地常制南北之命也。”③黄河、长江之水利,在古代的军事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章如愚所言,天下局势随长江、黄河两江而为南北,黄河以北、长江以南都是赢得战争的关键。他尤其强调川陕两地所具有的特殊军事战略意义,四川占据长江上游,有地理位置上的天然优势,顺江而下,水势因导,锐不可当,可一举夺取长江中下游的荆楚、三吴地区。

二、四川在全国的军事战略地位

四川境内的主要河流自西向东依次为金沙江、雅砻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它们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而具备不同程度上的军事战略意义。岷江,又称外水。涪江为内水,沱江为中水。川西之金沙江、雅砻江因经过高原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在古代航行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不具备军事战略意义。而岷江、沱江、涪江因为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性地位,屡次被古来言兵者论及。

南朝梁沈约所修《宋书·朱龄石传》记载:“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就是成功利用岷江、涪江的有利水势攻取了成都。实际上,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统一全国的战役中,便采用了此种战术。《后汉书》载:“(建武十一年)闰月,征南大将军岑彭率三将军与公孙述将田戎、任满战于荆门,大破之,获任满。威虏将军冯骏围田戎于江州,岑彭遂率舟师伐公孙述,平巴郡。”④荆门位于今湖北中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江州,即今天的巴县地区。不难看出,岑彭采取沿长江西上的策略,攻克江州以后,遂获长江天险,此后借水势打败公孙述。

涪水关,位于川北,又名江油关。刘备西取蜀川,大败刘璋,便得益于拿下此关。后邓艾伐蜀,也是打下涪水关之后,顺水而下,势如破竹,攻下成都。循涪江北上,可至绵阳,而居成都之北,合州为其重要据点,从重庆溯长江、岷江而上,可出成都之南。其中,内江尤为重要,昔人保成都,上戍涪城(绵阳),下戍合州,蒙哥攻四川,即死于合州城下,即所谓“凭高据深岭为险要”也。重庆为三峡南端出口,且多江汇合,实为川东枢纽。夔州为其门户,瞿塘关守之,此处“控带二川,限隔五溪,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⑤下夔州,则已过三峡之险。岑彭讨公孙述,桓温讨李势,朱龄石平焦纵,北宋刘光义攻蜀,明傅友德攻蜀,汤和自东面进攻,皆为经典战例。涪江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剑阁以南,成都以北,以涪州为据点,阴平、金牛二道皆需经此。北魏邢峦、五代石敬瑭皆已破剑门,而蜀军据守涪城,遂得保全。

金牛道,北起陕西勉县,南至剑阁,以剑阁为其门户。剑门关之险要,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说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⑥其概括可谓精到。金牛道乃古蜀道的主干道,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又称石牛道、五丁道、剑阁道、蜀栈、南栈。这些名称与战国后期秦国张仪、司马错伐蜀有关。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剑阁道自利州益昌县界西南十里至大剑镇,合今驿道。秦惠王使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诸葛亮相蜀,又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初李特入汉川,至剑阁顾盼,曰:刘禅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⑦李特为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奠基人,他所说的刘禅据剑阁天险而兵败,值得令人深思。事实上,蜀汉姜维回师退屯剑阁,与钟会形成对峙之局。蜀汉败在邓艾偷袭阴平道,并非把守剑阁不力。但李特对剑阁的重视,可见此处乃兵家常争之地,不容忽视。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王全斌领兵讨蜀,便是以剑门为突破口,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王全斌等自利州趋剑门,次益光,会议曰:剑门天险,古称一夫荷戈,万夫莫当。诸军各宜陈进取之策。侍卫军头向韬曰:得降卒牟进,言益光江东越大山数重,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栅,对岸可渡,自此出剑门南二十里,至青疆店与官道合,若大军行此路,则剑门之险不足恃也。全斌等即欲卷甲赴之,康延泽曰:蜀人数战数败,胆气夺矣。可急攻而下也。且来苏狭径,主帅不宜自行,但可遣一偏将往耳。若抵青疆,北与大军夹击剑门,昭远等必成擒矣。全斌等然之。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跨江为浮梁以济,蜀人见之,弃寨而遁。延德遂至青疆,王昭远等引兵退驻汉源坡,以其偏将守剑门。全斌等以锐兵奋击破之。及汉源赵崇韬布阵策马,先登昭远,据胡床不能起,崇韬战败,犹手斩数人,乃被执。昭远免胄弃甲而逃,全斌等遂取剑州,杀蜀军万余人。昭远投东川,匿民仓舍下,悲嗟流涕,目尽肿,惟诵罗隐诗曰:运去英雄不自由。俄亦为追骑所获。太子元喆与李珪等日夜嬉游,不恤军政,至緜州,闻剑门已破,将退保东川。翌日,弃军西还,所过尽焚其庐舍仓廪乃去。蜀主知剑门已破,太子元喆亦奔还惶骇不知所为,问左右计将安出。有老将石奉頵者对曰:东兵远来,势不能久,请聚兵坚守以敝之。蜀主叹曰: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不能为我东向放一箭,今虽欲闭壁,谁肯效死者?司空兼武信节度使、平章事李昊劝蜀主封府库以请降,蜀主从之。”⑧

元人脱脱等所修《宋史·王全斌传》亦有详细描述,然其大要亦本于此。后蜀孟昶虽以末主兵败,全文亦阐发其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然北宋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的战争策略。后蜀据剑阁天险,如果仔细加强防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战略优势。而其主将不习兵事,并未发挥其自身优势,更没有亲自督战,致使兵心涣散,失败是自然的事。而北宋政权方面,主将王全斌善于纳谏,更以来苏之险要地势,与剑门军成夹击之势。蜀主以剑门被攻克,知大势已去,可知此次战役取胜实因北宋军队在军事情报和军事策略方面占据优势。剑门之重要性亦可由此凸显。

四川北面另有阴平道可通陇上,由阴平道向南,经龙安、江油可出涪城,下成都,其极险峻,平时唯渔樵可通,邓艾自阴平道行军,绕过剑门天险,击破江油、涪城,进据成都,刘禅出降,这就是军事史上有名的偷渡阴平。

前人有言:“成都之险,不在四川,而在川境之外也。”据蜀者,必北守汉中,东据江陵,方得以全据大巴山、巫山之险,而历代攻蜀,又以剑阁灭蜀者多,故前人有言:“宋牟子才言:重庆为保蜀之根本,此就江道言之。嘉定为镇西之根本,夔门为蔽吴之根本。然而巴蜀之根本实在汉中,未有汉中不守,而巴蜀可无患者也。故昔人谓东南之重在巴蜀,而巴蜀之重在汉中。宋人保东南,备先巴蜀,及巴蜀残破,而东南之大势去矣。”⑨只有据有汉中、江陵,占据了战略要地,才能真正守住蜀地。

四川屏护长江上游,固守蜀地对于东面政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西晋灭蜀,得益于王濬在益州经营水师,以楼船攻下益州,就是成功利用地理优势的例子。隋灭陈,亦得益于以杨素在长江上有经营之功,率军自永安(属巴东郡,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顺流东下,攻下金陵。蒙古攻南宋,便有合川钓鱼城之战,而南宋政权自蒙古军队1239年开始攻打合川,能够残存至1279年,长达40年之久,实得益于合川防守成功及四川之险要地势。

南北对峙时,四川对于南方的意义大于对北方的意义。顾炎武尝言:“蜀据天下之上流,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蜀为一国而不合于中原,则犹可以安。孙吴之于汉,东晋之于李雄是也。蜀合于中原而并天下之力,资上流之势以为我敌则危。王浚自巴丘东下,刘整谋取蜀以规宋是也。故守先蜀,若辑蜀之人,因其富出兵秦凤泾陇之间,以撼天下不难。故战先蜀。赵鼎言:经营中原自关中始,经营关中自蜀始。”⑩,四川与东南相距遥远,而与关中紧连,因此四川地区常被北方政权攻取,以南下攻取南方政权。对此,近代著名巴蜀史学家、经学大师廖平在分析道:“五代疆域之隘,其大端有二。后唐以前,莫急于举巴蜀,而失在得蜀而旋失。……蜀居天下之上游,顺流以瞰东南,则可举楚,扼险以窥西北,则可窥秦陇,故得蜀而建瓴之势成。……夫善用兵者,制人而不制于人者也。为五代疆域谋,莫如先取巴蜀,次江南,次岭南,次幽燕,而后及于河东。何也?江南虽云割据,然自杨、徐以来,类多贤主,以休兵息民保其国,生聚完,文教兴,犹有彼都人士之风,固未可以骤得志也。而王、孟之世,骄淫侈肆,曾无远谋,挟中夏之全力以震之,则其势易举,蜀举而吴楚之魄已夺矣。昔者秦灭晋,晋减吴,隋灭陈,必先举巴蜀,扬帆以击吴之腰脊,兵不劳而迅若疾风之扫叶者,得势故也。”⑪

注释: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九[M].影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九[M].影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③(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续汉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33.

⑤(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四川四》,续修四库全书本。

⑥李永祥.李白诗集[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4:22.

⑦(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第三十三,清光绪五年定州王氏谦德堂刊本。

⑧(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四川》,续修四库全书本。

⑩(清)顾炎武.形势论·亭林文集:卷六[M].四部丛刊初编本.

⑪廖平.五代疆域论[A].舒大刚,杨世文.廖平全集:第11册[M].成都:巴蜀书社,2015:758.

猜你喜欢

剑门剑阁巴蜀
张大千笔下的四川广元山水(上)
名剑阁的入门帖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剑阁五指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蜀道新韵(三首)
剑阁县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对策探讨
阅读剑门蜀道(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