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的休闲异化及思考

2018-11-14张焱宁

长江丛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异化主体

张焱宁

一、当代中国休闲异化的涵义及特点

(一)休闲异化的涵义

休闲活动,古之已有。休闲涵义:其一消解劳动带来的体力疲劳,弥补生理与精神的上的平衡;其二自由时间内愉悦精神,促进人想象力、创造力等全面发展。休闲中的人应该是有感觉的、能动性的和有判断力的,休闲行为也应该是有创造性的、有意义的、有内涵的。如杰弗瑞·戈比所说:“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1]休闲与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在于实现人的价值及对心灵的思索。

所谓异化,是说人这个主体在进行活动过程中,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存在,不受人控制反过来奴役人的行为与心理,形成了与主体人对立的力量存在。休闲异化就是指人在休闲过程中被休闲所外化的一种力量所控制,形成了与原本休闲目的相反的效果。休闲异化后,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成了休闲的奴隶,为了休闲而休闲,生活反而更加浮躁,精神与生活都没有变得更加充实,反而更加的迷茫与困惑。休闲成了追求自由的枷锁,不再促进人向着全面自由发展。

(二)休闲异化的特点

当前在中国休闲异化有众多表现,下面主要列举了娱乐型休闲、消费型休闲与目的型休闲,更加有代表性。

1、娱乐型休闲

休闲异化的表现之一是娱乐型休闲。在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中,“马克思把自由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事高级活动的时间,另一种是从事普通活动的闲暇时间。”[2]娱乐应该是一种从事普通放松自我休闲活动,是主体人从必要的劳动与其他必需生理时间中脱离出来,进行着放松自我、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然而,在当前的中国,人们却将休闲过于娱乐化,认为“休闲就是吃喝玩乐的享受生活,娱乐世界”。娱乐型的休闲更多是为了获得感官的刺激与兴奋,在很多方面肆意的放纵自己的行为来获取娱乐,没有发挥出来休闲最深层次的健康积极的方面,且与追求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违背。

2、消费型休闲

现实中的休闲已被消费异化,成了消费型休闲即休闲意味着权利与金钱的象征。通过金钱消费,又带来众多的奢侈性、炫耀性的休闲,通过钱的数字来比较休闲的能力,金钱一绝而上成了休闲的前提,反而主导着休闲主体的选择、内容,将不需要金钱支撑的休闲活动推出了休闲范围。充满消费心理的休闲不是健康的休闲,不能认为只有有钱了才能休闲,才能大肆的休闲,这完全是一种享乐主义的观念在休闲实践中的践行,这种消费型休闲的提倡对人、对社会、对整个人类的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3、目的型休闲

休闲实现的过程总是披着目的的嫁衣,以实现目的而去休闲。“人的休闲活动不再是人的自由表现,而只是一种手段并非人自身发展的内在目的,发展手段变成目的,这就是异化所在。”[3]带着目的去进行的一系列休闲,一旦目的成功后就舍弃了之前的休闲方式,休闲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主体人一直坚持的价值观,且没有对休闲有着更好的认识与认知。短暂性的高雅休闲后又陷入了庸俗休闲,不能长期坚持下去,是一种虚假的休闲方式。

二、产生休闲异化的原因

(一)生产力水平不高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水平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其中包括对休闲时间的认识以及对休闲内容的选择。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类所从事的劳动大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有少数人拥有自由时间去获得休闲。从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不管是休闲时间范围,还是休闲的内容、活动、选择都在一点点的扩展,并在我们当今还会迅速丰富,无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劳动力得到大大的提高,随之也就缩短了物质资料所用的生产时间。但是现阶段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都高,还不容易满足更多人。休闲需求。休闲服务、内容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也制约着人们对休闲的认知、形式、手段、内容。

(二)社会推崇功利性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社会在精神层面和社会心态层面上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性倾向,就是把社会对功利的追逐推向极至,用功利去衡量一切现象。有休闲能力就象征着权利、象征着优越于他人,相互之间比较着休闲活动内容、休闲场所选择等等;如通过休闲能力结交朋友,不结交休闲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从功利角度去观察一切、理解一切。

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也把功利推向极致,影响力渗透到我们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下的媒体传播有意无意的传播功利主义价值观,美化着娱乐休闲,充斥着年轻人的思想,各种广告炮轰着,使得信息时代的人们逐渐丧失判断力。

(三)主体人内在缺乏正确的休闲认知

作为休闲主体的人,对于休闲的形式、手段、内容等有着更多的主动权,这就对主体人有着更高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对休闲的认知并没有很成成熟,还带有一定的误解。一些人“害怕休闲、拒绝休闲、放弃休闲,他们不仅仅担心在休闲中被继续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更难以忍受休闲中身体尚未来得及放松,内心也没有体验到片刻的喘息,休闲就接近尾声甚至划上了句号,休闲无法实现其真正的作用。”[4]

休闲人主体也缺乏应有的休闲技能,“一个人的休闲技能,包括对休闲活动的鉴赏力、个人在休闲活动中的社交力、人在参加休闲活动中应具有的体力、智力等等,对于他的休闲方式的选择以及休闲活动的顺利进行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5]一些休闲需要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如户外拓展、游泳、下棋等,若没有学习过,那么就不得不放弃这种积极的休闲内容。

三、休闲异化的解决途径思考

(一)国家引导可持续的休闲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休闲领域同样需要国家充当引导者。首先就要解决国内生产力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生产总值,提高人均收入,将蛋糕做大做全,人均消费量才能增大。同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将休闲设施与场所包括其中。通过国家的行政、法律等宏观调控保障文明健康休闲。在休闲项目上进行经济上控制,对满足普通大众的休闲娱乐项目予以利息、资金、税务等各方面的优惠,旨在引导人们进行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休闲道路。

(二)社会营造正能量的健康休闲氛围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离不开社会。社会整体的风气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当然,人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又都在时刻的影响着其他行为人,这样相互的交织。因此,如果营造一种向上积极的休闲氛围与休闲时尚,也是社会必须的责任。“营造一种健康休闲的道德氛围,使个体自发无序的休闲行为转变为自觉有序的,文明健康的休闲活动,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6]

(三)提高主体的休闲教育

休闲主体的个人认知在健康休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毕竟主体人才是休闲的主角。对于客观存在的休闲活动内容、方式、手段也需要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展、扩充其范围。就如何展现或者对比出来,就在于人的个人素质、素养方面以及对休闲的认知。人对自己适合怎么样的休闲认识不到位,缺乏丰富的休闲认知与休闲文化,所以才有了很多无意义庸俗的休闲。我们要学会高水平的休闲,提高自身的休闲认知,不断的充实学习内容,以及自身的见识,拓宽自己狭隘的视野,将休闲理论与休闲实践相结合,就会不断的提高休闲能力。

四、结语

我国的休闲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社会中,将会呈现一个以休闲为基础的新型模式代替目前的工作社会。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以自觉的意识,认识休闲,学习休闲,享受休闲。

[1]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4.

[2]龚志宏.论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消费经济,2010(4):68.

[3][4][5]杨佳英.马克思休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5:82,86,86.

[6]银特妮拉,薛礼鹏.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休闲异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6(07):98.

猜你喜欢

生产力异化主体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