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探究
2018-11-14孙志强黄来锦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孙志强 罗 熙 黄来锦/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建设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重点是未来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和运作,主要包括两部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和长效工作机制的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包括对硬性设施和软性设施的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对常态性机制的延伸,包括志愿服务活动的日常组织、领导、管理等方面。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内涵
(一)宣传机制
宣传工作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一项基础工作,关系到志愿服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良好的宣传机制能够为志愿服务活动招募到理想的志愿者,可以有效统筹和规划服务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完工提供保障。在进行宣传时,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使大学生能够自愿地参与其中。学校应该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主题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加强志愿者典型表彰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二)组织机制
构建有效的组织机制有利于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这项工作贯穿在志愿者报名、注册、登记、聘用的全过程中。当前存在着大学生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志愿精神内涵的问题,他们没有认识到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我国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缺乏规范性的注册登记制度,全国范围内也没有一套被认可的志愿服务考评体系,在组织上没有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培训机制
规范有序的培训机制能够使志愿服务变得专业化,可以提高志愿者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提出的要求。志愿者培训通过有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三种类型,针对的是不同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的要求。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还可以结合外部培训的方式,比如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提升培训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分阶段、分层次的培训。
(四)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能够使志愿服务活动更加规范化,从法律、资金、风险三方面进行保障,可以让大学生志愿者和活动组织机构更加安心地开展活动。我国当前的志愿服务法律仅限于地方层面,缺乏全国性的立法支持,阻碍了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资金是志愿服务活动的血液,能够有效地保证项目活动的顺利进行。任何服务活动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防范风险的发生,稳定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应为志愿者提供风险保障。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对志愿服务精神缺乏深刻理解
志愿服务工作是围绕志愿服务精神开展的,指导者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显示,在志愿精神的培养上,当前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将志愿服务单纯地看成是献爱心、奉献、帮助;二是被动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是自觉、自主地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想要建立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广泛志愿者的参与,只有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参与才能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的时候虽然参与的大学生志愿者数量比较庞大,但是人均参与时间较少,这也是不利于长效机制建设的。有些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夹杂着一定的功利色彩,比如在参加活动前会询问有没有证书?会不会发纪念品等?而有些学院政策甚至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与学生担任班干、获得特殊加分关联起来。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缺乏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二)志愿服务培训制度缺乏系统化
独立学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志愿服务培训是建设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不仅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还能内化志愿精神的价值观,保障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可以从理念上进行,有助于他们提高知识储备,也有利于实践指导。但目前的问题是志愿者的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化。主要原因可能是时间不够,也可能是重视程度不够。对志愿服务的培训,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方都不太重视。有些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参加培训是浪费时间,而且自己的能力较高,可以直接胜任志愿服务工作;有些大学生比较急躁,急切盼望培训早点结束,早点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是否具备志愿服务活动要求的工作能力。志愿服务组织有的是因为培训成本太高,难以承担这部分费用,还有的则是因为大学生会烦培训枯燥,这种情况下,坚持组织培训,会赶跑一些志愿者。这种对志愿服务培训不重视的态度,无法确保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正常建设。
(三)志愿服务实施缺乏规范化
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需要志愿服务实施的规范化和持久性。无论是志愿服务项目、组织管理,还是志愿服务参与者的积极性与持久性,这些都是保证志愿服务实施规范化和持久性的重要条件。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较低,而且时间较少。这对于作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来说,这样的现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不利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在一些独立院校中,有些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不到一年,甚至有的不到半年就脱离了志愿组织。只有长期、持久的参加志愿活动,才能不断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认可,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知识、技能等优势,有利于建设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还可以凸显大学生志愿者的优势,实现其服务价值,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持久地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三、建设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宣传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精神是没有国界的,这一精神内涵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接受和认可,被当作是激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重要动力。加强对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宣传,使更多的大学生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根据我国宣传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和宣传,应从小学抓取,从小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加强利用媒体手段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相关知识、法律,引导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关注,形成积极的社会志愿服务环境,促使公民自觉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二)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
独立学院在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应加强制度化、多元化、现代化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营造遵守纪律的氛围。建立院、系、班级的多元志愿服务组织,提高大学生自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能力。学校可以开发大学生志愿者信息系统,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交流和分享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在管理上的现代化。学校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上,可以实现项目化管理,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申报,按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给予资金支持。对于资金的流向,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督和控制流程,保证每一笔资金都用对了地方,都得到了合理地使用,避免资金浪费。
(三)健全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体系需要健全和完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要精心研究和制定好培训制度,规范大学生参加培训的纪律要求;二是要完善和丰富培训的内容,使培训内容能够生动些,吸引大学生主动参加志愿服务培训,更好地为志愿服务活动做准备工作。大学生志愿者身上肩负着改善社会志愿环境的重任,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完成起关键作用。因此,对志愿者的培训也变得同样重要,志愿者素质提高了,活动就能得到高质量的保证和完成。从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接受培训的调查现状来看,志愿者组织要首先转变对培训的态度,认识到培训对志愿者参加活动的重要性,放眼未来,不能将目光局限在当前的小利益上,尽可能为志愿者提供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完善培训的形式、内容。在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培训前,让其认识到实际工作的复杂性和接受培训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踊跃地参加培训。
(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
在建设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加大宣传和教育志愿服务精神,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学术界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对志愿服务的定义和表达也不尽相同,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地,即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利他性,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的个人价值,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前志愿服务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理念是助人自助、提升自我。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可以从志愿服务活动中学到知识、技能,还能扩大社会的交往范围,增进人际关系和群体归属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现个人能力和价值,升华精神境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较低,比较缺乏社会经验,在社会沟通和交往方面能力也不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正好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和最基层的民众,能够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意识,增加社会阅历。
(五)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方式
真正的志愿服务是不带有功利色彩的,应该是自愿性质的,是利他的,是发自内心的。强制的命令和服从无法让大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意识,同时也背离了志愿服务精神和宗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比较多元,需求也非常多样,参与的自主性会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新事物,关心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强烈的平等意识,热心公益和环保事业。志愿服务组织在管理志愿服务活动时,应考虑到大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倡导学生自愿参与。在建立管理系统时,可以让学校团委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生志愿社团,形成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多彩的局面。应创造一种可以促进互动和平等交流的管理机制和文化氛围,保护每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热情,通过民主、公平、透明的组织和制度来保证大学生自愿参加,这样才能产生长久的吸引力。
四、结语
建设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应明确理解其内涵和意义,正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促使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常态,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并对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一定的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部门加强创新管理机制,保证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科学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