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领导哲学的理论风格及实践意义
2018-11-14王溪繁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王溪繁/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一、领导哲学的概念
领导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领导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关于领导观和领导方法的理论,是对领导原则、原理及方法在哲学层次上的概括和总结。
二、习近平领导哲学的理论风格
习近平1985年至2002年在福建工作期间,公开发表了《习近平谈领导》一文,其中渗透了其领导哲学的基本观点。他强调,“要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篇大文章,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要深刻领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尤其要变革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决策观念;要树立以人才为基础的竞争观念;要树立和强化新的领导观念;要在领导方式上打破行政垄断,向市场放权、向企业放权”。[1]他也曾明确提出,“领导者素质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创造性;领导决策关键在于坚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领导者要善于总揽大局,要把领导的主要精力倾注到事关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问题上来”。[1]在 2016 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作了系统论述,并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习近平的系列领导哲学的观点及其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均渗透着其领导哲学思想,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总揽大局的战略观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具备把控全局的战略定力是领导能力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出发做出的高屋建瓴的判断了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新常态下的今天,领导更应该具备大局意识、前瞻意识,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个人与集体、地方与国家、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在领导工作过程把握问题的关键,认识大局、服从大局、维护大局,提高看问题的高度、拓展想问题的广度、强化解决问题的力度。
(二)市场导向的改革观
在新形势下,我们已近进入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体制转型,领导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习近平在其领导哲学中倡导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观念。
习近平曾谈到“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决策观念,敢为天下先,敢于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敢于拆除栅栏壁垒。要树立和强化新的领导观念,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旧的领导管理和领导方式。”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行政府治理,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为市场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三)人民至上的群众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立场,是习近平领导哲学最本质特征。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规律的科学总结。
2002年,习近平曾公开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他写道,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他曾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攺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
(四)勇于担当的责任观
领导者尽职尽责、做好领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对领导的使命与责任的深刻认知。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也是习近平所倡导的领导干部应具有的责任观。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谈及改革,习总书记都强调讲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重要性。
三、习近平领导哲学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领导哲学属于应用哲学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干部观的丰富和发展,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的领导哲学,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更好地将习近平的领导哲学转化为实践成果。同时也对领导活动中的科学决策、民主监督以及效能评价的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