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管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视角
2018-11-14■/
■/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根据教育部要求,在所有高校都必须开设的公共课程,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体,是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关系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受学生真心喜爱,让学生终身受益。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效率不高,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这极大束缚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了解,但却缺乏深入思考。如何把这门课程上成集深度、内涵、趣味于一体的学生想学、教师想教的课程,这是需要思考的内容。根据教育部让思想政治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精神要求,为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必须要注重过程管理。
一、过程管理的主要内涵
过程管理是现代管理中比较基本的方法,主要指事件发生时在过程中所进行的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以此来提高效果及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管理主要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师及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行为的相应控制,这一过程包括教学任务的部署、学习方式的引导、教学过程的实施细则,教学结果的监控、教学的反馈及改进,而这样的管理活动不仅仅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教学,不仅在课内,也包括在课外。
过程管理强调的不仅仅是对教师教的方面进行管理,同时也针对学生学的方面进行过程管理。在过程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及交流,从而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构建规范的教学秩序,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面临的挑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想真正、切实将过程管理落实到实处,并达到教学目标是有难度的,面临诸多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面临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正不断冲击着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对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过程管理也带来了冲击。现阶段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进一步融合加速,公共服务线上服务步伐加快。2018年1月31日,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京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总量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在校的大学生更是人手一部手机,利用手机上网更是常见。大量的信息充斥着网络,这些信息良莠不齐,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在海量信息的获取过程中,往往容易碎片化的读取信息,而信息的不完整性也容易使学生在解读事物的时候观点出现偏颇,而有些观点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偏离,甚至是抵触的,例如,在讲述理想这个话题的时候,学生容易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出现“现实丑恶论”、“追求实惠论”两种主要的错误想法,在社会的现实面前,如果学生不能辩证的去思考问题,就容易在人生道路上发生偏离。同时,网络内容具有集音、文、图影于一体的优点,因而对学生是更具吸引力的,这也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学习上,在思政的课堂上,部分大学生总是会不自觉的去拿起手机浏览网页、从而也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学校教育资源尚未形成合力,教学效果不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单靠一门课的力量去解决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形成教学合力。但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相应的监管,规章制度不完善,甚至部分高校并没有按照教育部的相应规定,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对于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自身理论功底不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入的了解,加之没能正确认识思政课的地位与作用,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没能真信、真懂,因而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很难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并且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在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存在着功利化的思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因而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时,学生对课程效果要求的及时性与思政课教学效果显现的滞后性之间就存在矛盾。在三方面没有形成合力的状况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达不到学生想学、教师想教的理想状态。
(三)教学形式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吸引力
好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增色不少,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来越重视,广大教师也采取了非常多的手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但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有些课堂仍然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多媒体进行教学,对慕课、微课、雨课堂从不利用,甚至知之甚少,加之有些教师知识更新较慢,案例陈旧,因而造成课程的枯燥乏味,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是缺乏吸引力的,要谈教学的效果则更难了。
在以上种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过程管理,进一步增强教学实效性。
三、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正如人们所说,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网络媒体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需合理利用网络,参与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建立网络教育的主阵地,积极打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网站,例如,有些学校就有针对本门课程的专题网站,在网站上开设着各种不同的专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起探讨着关于理想、爱国、人生这样的话题,并且努力宣传正能量,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同时运用网络进行学生考核,积极运用手机平台,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前将课件、视频等相应资料进行推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手机进行问卷设计及投票,同时,教师和学生还能利用手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发挥着巨大优势,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也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当然也要注意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作好记录,把学生的预习、讨论等学习过程体现在最终的考评中。
(二)整合资源,多部门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过程管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过程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凭任课教师的一己之力,需要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配合,也需要学校各部门教师形成育人队伍,在过程管理实施的前期就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首先五门课在内容上要进行相应整合,针对重复部分在讲授或者开展实践教学时根据需要相应增减,尽量避免内容于形式的重复。其次要得到学校的理解与支持,知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意义,积极鼓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老师都参与到过程管理中,形成过程管理的大队伍,最后,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整个管理的过程,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运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评估机制。例如,思政课程要针对学生的作业、平时的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的次数制定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并有比较完善的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既对学生形成相应的约束,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特别是对一些求知欲强、有上进心的学生能更好的激励其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有些教师也运用微信、雨课堂等一些互联网手段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教师素质与学生参与性,增强课程吸引力、感染力
教师对学生及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好的教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并且富有吸引力,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过程管理,对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教学,课后的反馈要相应的管理及考核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进行量化,强调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也需要好的学习能力,既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同时要对社会发展的动态社会的热点和时政要点有正确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关注热点,特别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还需要有良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并使之与课堂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知道历史,知道未来,在赋予课程吸引力的过程中,也以教学的艺术,教学的手段,教师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吸引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备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在各种思潮相互交织,传播手段日新月如的形势下,要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改革与创新,而注重过程管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个必要手段,需要坚持并探索更科学合理的途径及方法让课程更富吸引力,从而让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