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易径理论视角下的失独老人心理社会服务模式
2018-11-14谢淑英福建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谢淑英/福建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本文以福建建瓯市为例,对2016年失独老人进行了调查,数量已高达八千多人,在2016年后失独老人的数量逐渐增长,研究失独老人心里服务是解决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关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建瓯市失独家园的老人进行了研究,在2006年,街道对特殊群体的生育问题给予了特殊关怀;2009年社区卫生中心与计划生育协会一同承成立了新希望家园,对街道内的一百多位失独老人给予了关怀,在新希望家园中有专门的服务人员和活动地点,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老人的好评,新希望家园的成立对失独老人的心灵给予了关怀,对社会稳定有促进作用。
(二)研究方式
研究内容使对新希望家园的设施和服务模式进行考察,研究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服务失独老人中来,并对家园的环境和老人的生活状态进行观察。尤其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对老人之间的互动。研究者通过工作人员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记录,并对希望家园的领导者和专职人员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希望家园对老人开展的工作内容和家园的总体情况。
(三)研究过程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包括:研究人员将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并将研究记录做好;研究团队定期召开例会,并互相报告收集到的资料,提取出有意义的主体,并讨论接下来的研究计划;团队将整理好的研究计划带去希望家园,开始下一次资料的收集。
二、研究结果
(一)失独老人心理社会服务
(1)为失独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因失独老人过早失去了子女内心十分的空虚,在生活上没有子女的照料会出现很多不方便。他们会出现不安定心理渐渐的形成压抑的心理。因此,新希望家园对老人开展了心理服务机构,并对老人进行定时的心理疏导,为老人开展舞蹈课、摄影课、绘画课进而丰富失独老人的生活,使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
(2)提供生活照料。失独老人在生活上没有孩子的照料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在生病时不能及时的就医,因此家园为希望老人提同了医疗团队,并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
(3)重建社会支持系统。希望家园将失独老人聚集在一起,老人们会有共同语言,在一起不会感觉到寂寞;社会上也会有很多义工来无偿服务失独老人,为他们生活增添活力。家园在举办活动中,尊重老人的主体性,老人可以参加到活动的策划中来,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生活乐趣。
(4)落实扶持政策。希望家园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政府的支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能够与失独老人签订扶持协议,并为少数民族老人进入养老院,希望家园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扶持失独老人提出更好的建议。从知行易径的角度看,希望家园的一切服务都能够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但希望家园在服务失独老人时,还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撑,才能提高服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知行易径视角下失独老人的心理服务
(1)明确失独老人的真实需求。机构在服务老人时,首先应明确老人的实际需求,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了解:失独老人自己提出需求;亲戚朋友告知;工作人员在为失独老人服务过程中,将经验进行总结,明确老人的需要;通过问卷调查。以上四种方式,最科学可信的就是问卷调查,但需要与其他三项配合,进而获得失独老人的实际需求。
(2)收集老人的需求。工作人员将老人的信息收集后,根据知行易径理论将失独老人的生活需求归纳到行为、环境、生理、情绪、认知、动机这六个方面,主要包括:行为需要,在失独老人身上常出现的行为是哭泣、过度生活,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他们对这些问题有解决的需要;环境需要,失独老人也需要交朋友,社会应给予他们和爱他老人交流的空间;生理需要,失独老人容易出现老年病,例如: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骨关节病等;情绪需要,失独老人在失去子女后会产生阴影,对生活没有希望,甚至会出现害怕、恐惧、焦虑等情绪,需要解决;认识需要,我国传宗接代理念的影响较为严重,老人在失去子女后,心情很久不能恢复,他们需要梳理新的生活目标,并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动机需要,失独老人也是有自尊的,他们在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希望社会给予他们尊重而不是怜悯,因此在对待失独老人时应给予他们更公平更客观的帮助。
(3)满足失独老人的需要。机构应加大关怀老人的力度,并为老人提供一对一的医疗帮助,使老人在审题不舒服时马上得到医治。并对老人保持耐心,倾听老人的倾诉,并给予老人生活上的关心和安慰。工作人员应帮助老人找到生活目标,并引导老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机构需要举办节目时提高老人的参与度,进而使老人获得自信。
三、结语
知行易径理论使服务失独老人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将老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并为失独老人提供生活上医疗上的帮助,使老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进而提高失独老人的幸福感。
[1]任佳焌,许倩,金王靓,崔仕臣.农村失独老人养老状况研究——基于浙江三个地级市的调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9(06):25~30.
[2]方琦,张天明.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服务的实践、反思与前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1):80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