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L县精准扶贫调查研究
2018-11-14赵方方谭瑞梅三亚学院
■赵方方 李 龙 谭瑞梅/三亚学院
一、精准扶贫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是在2016年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追踪调查,根据工作开展便利性,选取海南省L县W镇WY村和P村两村贫困户、“回头看“户及部分非贫困户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其中,P村贫困户①问卷25份,非贫困73份,WY村贫困户问卷32份,非贫困户70份。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WY村和P村每村各100份问卷。在2016年调查样本基础上,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回访,搜集第一手的资料,为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二)访谈法
与L县扶贫办领导、县团委领导、W镇领导、两村干部、贫困户、非贫困户、富裕户、老党员等进行集体或个别式访谈,搭建交流沟通平台,深入了解各群体对贫困及其相关工作的需求、采取的相关政策以及评估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经过一年扶贫工作的开展,2016年-2017年贫困户户数在逐渐减少。调查对象多为男性(占总数56.5%)。中年群体(41-59岁)最多(46.0%),其次是青年群体(26-40岁,31.5%),也包括一部分老年人(19%)。
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为初中及以下(占89%),这也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缺乏一定竞争力,其职业绝大多数为农民(占86.5%),其收入来源极其单一。这些也是农民容易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对象经济状况
1、收入状况
村民基本依靠农业收成,收入来源单一,也有少部分从事打零工,但受季节、市场等因素影响,收入极其不稳定,极少部分还依靠儿女赡养或政府保障等。非贫困户一年个人收入较少,绝大多数收入在5001-7000元以下,而贫困户在此等级人数更少。
2、支出状况
无论贫苦户或非贫困户过去一年支出相对与收入来说较高,特别是非贫困户此情况更为严重。绝大多数非贫困户和贫困户家庭有残疾人、重病患者及常年看病的亲属,他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治疗亲属,甚至需要额外的劳动力去照料亲属。非贫困户全家每年看病吃药费用一般集中在4001-8000元,贫困户在2001-8000元不等。有相当一部分费用在500元以下,因看病费用高,出行不便,很多人选择不看病或者使用偏方。
除了高额医疗费用以外,40.1%家庭需要为孩子上学每年支付数额较大的学费,特别是对那些有就读于高中、中专、职高、技校或大学的孩子,且又没建档立卡,无法接受资助的贫困家庭来说,这是很大一笔开销。
(三)调查对象居住环境状况
村民的居住环境在发生巨大的改变。29.4%村民的房子是土坯房或危房,经过调查,一部分正着手进行改造,相对以往来说,村民基本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家家户户基本通电(94%),解决了农村基本照明用电问题。另外,两村均修建公路,道路硬化状况良好,除了村民家用宅基地面积中道路各家自行负责之外,公用主干道硬化基本全面覆盖。这也是两村政府扶贫工作中重要贡献之一。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家庭没有独立的厕所(36.4%),入厕的便利性和卫生性无法保障。50%居民表示喝不到安全的水,几乎每家每户都自挖井取水饮用,虽然政府近年引入自来水管道,但村民表示水量极其不稳定,水质也不太好,绝大多数时候仍选择取用井水(85.9%)。两村绝大部分村民一直居住于此(95.4%),他们还表示希望一直住在这里,所以急需相关部门关注并解决此问题。
(四)贫困瞄准
导致贫困户家庭无法脱贫的主要原因分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其内部原因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劳动力缺乏(58.2%)、除农业以外没有其他来源(54.5%)和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技能(50.9%)。虽然外部因素也会致贫,但影响力不如内部原因,但35.2%贫困户认为缺少生产性资源灌溉用水、化肥等,33.3%认为缺乏金融贷款支持也是家庭无法脱贫值得关注的因素。
在避免返贫上,巩固户认为政府需要做的工作包括多送钱,多送物资(60%),提供发展生产的补助资金或无息贷款(44%),切实搞好教育和医疗保障兜底(32%)。从整体上看这些工作对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环境极为重要,而村民对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破除歪风陋俗没有太大感受。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巩固户对被动接受钱款物资较为期待,相关部门需要反思自己扶贫方式,警惕依赖思想。
(五)扶贫工作
1、特色产业扶贫
通过调查,L县特色产业扶贫主要包括,根据当地种养殖业情况,有选择性地给贫困户免费赠送猪、牛、羊、鸡、鸭、鹅苗,或者肥料、种子等农用物资,也包括为数不多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对于特色产业扶贫,贫困户参与度较高(60.8%),45.8%认为该项目质量一般,51.7%认为对自己的帮助度也一般,40.7%认为整体满意度也一般。由此,虽说半数以上的贫困户参与特色产业扶贫,但对项目质量、受益情况以及整体满意度均一般。通过访谈了解到,由于没有正确评估贫困户种养实情以及自身脱贫需求,加上缺乏持续的技术扶持,很多贫困户在收到物资之后,要么转卖为现金,要么宰杀吃掉,要么种养不利,对于实际脱贫效果不大明显。
2、危房改造扶贫
危房改造扶贫项目参与者不多(34.4%),但评价较好,她们认为项目质量好(59.4%),也能从中受到的帮助大(65.6%),总体满意度较高(62.5%)。由此可见,关乎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房改造项目确实让贫困户受益,为他们脱贫带来很大帮助。
3、金融扶贫项目
贫困户对于发放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印象更为深刻,虽然参与此项扶贫的贫困户不多(37.9%),但大多数人多次评价较好,67.6%的人认为此项目质量较好,58.8%的人认为对自身帮助大,61.8%的人对此项目表示整体满意。一些贫困户表示这种零利息或较小利息的金融贷款相对压力较小,手里有了资金,买一些种子化肥用作生产,久而久之,凭着自己的劳动也可以慢慢变好。
目前L县县除了尚无易地扶贫搬迁,其他扶贫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实施过。像P村精准扶贫的亮点在于全域旅游,而在分析调查数据时,基本无人感知此项目。
综上所述,从单项以及整体上去评估扶贫项目,贫困户态度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原因主要有:(1)相关部门扶贫工作有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宣传不到位、沟通不深入的现象。(2)贫困户人数众多,加上其素质不高,繁杂的扶贫任务使得工作人员需要更多时间宣传沟通。
(六)社会支持
1、政府支持
L县县各级部门领导干部每人结对帮扶2-3个贫困户,做到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在走访中,调查组发现,家庭成员如果患重大疾病,该家庭会很快陷入贫困,并很难走出来。一些家庭既要照顾家人,还要兼顾生产,由于看病难看病贵,有些病种还不在医保范围之内,很多人选择不看病,能拖则拖,往往走向更为严重的极端。这就对我国医疗保障提出新的要求,需切实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为农民提供生产所需的各项基本保障,例如种养殖产业项目支持、技术培训、农机具补贴(31.9%)、提供贷款发展农业(29.7%)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社区支持
L县两村村民均有村委会(89.4%),该基层自治组织在村民中的知晓度较高,国家政策法规的解读和实施、村民意愿的传达基本依靠该组织,其作用已深入人心。像老年协会(2.5%)、宗教团体(3%)、宗族组织(6%)、农村合作社(6.5%)、妇女会(18.1%)等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较低,只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存在文化体类社会组织,可能跟海南较为盛行一些特色体育活动(排球、足球等)有关。
当遇到困境时,村民能从家庭成员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的程度如下:夫妻或恋人(49.7%)、兄弟姐妹(32.7%)等会全力支持,而从父母(62.8%)、儿女(49.7%)那里没有得到支持和帮助。向村委会寻求经济帮助的也不多(8.2%),他们认为居委会一般主管政务,很少能解决经济困难。村民之间经常相互帮助,特别是劳动帮助(70.9%)、借给农具(67.4%)、给予精神安慰(41.1%)这种不计回报的支持。
综上所述,村民之间的社区支持系统虽单一但较为深厚,他们会选择用较为淳朴的方式进行交往,不注重物质形式的交换,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这种社区支持类型对维持农村安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若涉及一些不可控的突发状况,如生病就医需花费巨额费用时,因本身不富裕,村民之间的支持力量和力度就显得较为薄弱。因此,在农村社区支持之外,国家、社会的保障政策和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L县W镇扶贫工作建议
(一)贫困精确瞄准
扶贫开发重在精准,成败关键在于精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重而道远,那么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到“精准”:
1、精准扶贫对象
首先,成立调查小组驻村入户亲自走访贫困户,深入调查家庭情况,通过群众评议的方式辨识贫困现状,初步拟定对象,在此基础上经过公示公告等程序确认贫困户,最后由特定检查组抽检甄别贫困户。在考量贫困标准时要应做到实事求是,既不能遗漏真正的贫困户,也不能错扶虚像的贫困户,特别要区分三类贫困户:(1)那些因年迈、病灾,或者家庭特殊开销大,单凭个体力量无法走出困境的对象,(2)以及那些有能力却一贯依赖外界扶贫的对象,和(3)依托不当方式非贫家庭进入贫困之列的对象。其次,要动态管理贫困户档案,对因病因灾等原因返贫或经过努力实现脱贫的群众要及时调整,不断更新信息,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进去标准有理有据,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为后续扶贫工作奠定基础。
2、精准项目安排
L县W镇集体经济不够发达,致富产业项目少,那么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的区位优势和市场定位,明确方向,探索模式。学习那些已成型的集体经济项目的成功经验,明确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将项目逐步分解到各个负责单位或个人手中,合理设置完成时限,并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监督项目进展情况。
3、精准资金使用
规划项目开发需要配套资金,资金使用需要有效监督,要严格执行项目公开制、管理责任制,把扶贫资金安排与减贫成效挂钩,对于资金给谁使用、如何使用、使用进度以及使用效果进行公告公示,如若有疑问可以采取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质疑和检举,确保资金安全、规范运行。
(二)加快制度建设
调查中发现,贫困户大致分为两类:(1)家中无劳动力,年迈患病,开销大、负担重,基本无能力改变现状。例如,家中孩子上学、成员看重大疾病等;(2)家中有劳动力,且有一定能力通过自身劳动脱贫。对于这两类不同贫困户的扶贫需根据各自需求实施不同脱贫政策,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1、优化“输血”扶贫标准
对于第一类贫困户来说,他们是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底层,基本无经济来源或者来源单一,因病残家庭经济消耗殆尽,加上生存生活能力极弱,无法享受社会文明的成果,处于边缘状态。政府相关部门需对其有所倾斜,除了做好社会兜底,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外,还应为其生活创造更多的便利,例如,定期免费检查身体,简化贫困户看病手续、减免医疗费用。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会募捐、财政预算等方式筹集资金,为经济困难、有孩子上学的家庭提供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类“输血式扶贫”需认真遴选扶贫对象,仔细评估需求,严格救助程序,不遗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还需警惕防止非贫困群体产生新的社会不公感,防止受助者形成惯性思维,养懒汉。这类扶贫政策的重点在于建立生活信心,为未来脱贫解除后顾之忧。
2、推进“造血”扶贫措施
对于第二类贫困户来说,他们有一定的能力,只是不愿意努力脱贫,或者缺乏脱贫的途径。那么就需要从思想和方法上两方面着手。(1)思想上,要注重坚强信心,提升意识。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干部下村驻村引导贫困户改变落后观念和错误思想,讲解宣传扶贫知识和政策,逐步提升贫困户脱贫意识。(2)方法上,注重挖掘潜力,提供机遇。将贫困户组织起来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并统一管理、安排就业;对于那些想创业或有能力创业的贫困户,给予特定的政策优惠,增强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深入挖掘扶贫干部的先进事迹,积极树立脱贫致富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贫困户认识贫困、自觉脱贫。
(三)配强扶贫队伍
1、构建扶贫工作人才队伍
各级扶贫部门要加强队伍开发和机构建设,配强领导班子,注重提升扶贫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人员编制,强大队伍力量,设立扶贫专干,专管专扶。同时定期组织培训,提升工作技能,通过分享扶贫经验不断学习进步。还要着手加强扶贫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实事求是反馈信息,不偏不倚地帮助真正有需求的贫困户。
2、落实责任,用心用情
帮扶工作要取得实际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需要扶贫单位引起足够的重视,落实干部帮扶责任,真正能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贫困户了解情况,真真切切地体会贫困户的困境,有开拓创新意识帮助贫困户厘清脱贫思路,同时将对贫困户的帮扶效果列入自我评价的指标之中,脚踏实地地引导他们脱贫致富。对那些在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督查,并追究相关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创新扶贫思路
引入多元化的扶贫主体。以往的扶贫主体以政府机关为龙头,而一些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等在扶贫工作中有着官方组织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重要作用。这些组织和个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不将贫困人口看作被动的受助者,而是与他们一起分析和讨论问题,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主动性积极性。这种特殊的视角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突破点,加上这些组织和个人经验丰富,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拨款或者公开招标的方式向它们购买公共服务,交给这些有资质的组织和个人来完成,以提高扶贫效率,缩短扶贫时长。
注释:
①这里的“贫困户”指2017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及2016年巩固提高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