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公平

■/

白城师范学院

高校中,通常把家庭人均收入较少,基本上靠借贷上学,无力缴纳学习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划为贫困生。[1]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开启,更多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涌入高校,他们在学校的生活方式与贫困学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让贫困学生明显的感受到“不公平”,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从教育公平的视域下开展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一)自卑心理

贫困生的求学之路要比一般学生更为坎坷,他们通过更多的付出,换取大学的入取通知书,当进入大学之后,却发现大学的日常生活需要正常的经济开支才可以得以维持,所以他们不得不努力挣钱来维持日常的开销,与之相比,其他的学生却在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他们也想融入到其他同学的朋友圈,无奈经济拮据,朋友圈内的正常消费对他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而选择回避,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自我封闭心理

自我封闭是贫困生担心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的反应。[2]自我封闭心理是自卑心理的必然结果,由于担心被其他学生看不起,他们主动的将自己伪装起来,避免参加更多的学校活动,主动回避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对外始终保持着一种封闭状态,过于敏感和过于要强是存在自我封闭问题学生的外在表现。

(三)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贫困学生感觉到“不公平”之后产生的正常心理状态,当他们发现自己与他人差距时,除了会主观的思考当前自己的收入能力以外,还会对他人获取资金的原因、渠道进行思考,在比较思考之后贫困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而并不需要向自己一样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来赚取日常的生活费用,对此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他们会一方面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公平”,一方面对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同学产生敌意,直接影响到同学之前的和睦相处。

二、教育公平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资助政策,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3]为了消除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高校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进行资金扶持或奖励,一方面要结合贫困生自身存在的“自卑”、“自我封闭”和“嫉妒”的心理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鼓励贫困学生主动的融入到班级氛围内,贫困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优秀,学校可以借此在校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大比拼”活动,以此来重新点燃贫困学生内心深处的“优越感”,从而达到肯定自己的思想教育目的。

(二)学校心理健康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免费咨询活动

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搭建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随时解答心理问题的机会,心理服务平台要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深入开展工作。在线下,正常工作时间内,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保持随时在岗,用平易近人的态度来解决贫困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困惑问题;在线上,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以心理健康咨询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或网页,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需要解决时,只需要在公众号或网页留言,就可以得到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三)尊重与资助相结合

大学贫困生最担心别人说自己“穷”,所以学校在对贫困生开展各类资助服务时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贫困生”、“资助”“救济”等敏感性词汇,而要多使用“奖励”“扶持”等具有激励作用的词语,充分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同时,高校要对学生开展实际性的经济扶持活动,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好校内“助学金”、“奖学金”和各类补助、减免的活动,还要牵线银行单位,引荐银行为较低利息来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让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得到与其他学生相同的待遇。高校在贫困学生开展各类资助活动活动时,需要牢固的把握“谁是贫困学生”这个基本点,要实事求是的开展帮扶工作,而不能让本不贫困的学生享受到贫困生的待遇,让真实的平困生无法得到应有的贫困扶持待遇。

三、结语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生源的组成部分,学校要充分的考虑到贫困生自身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今天的贫困就是未来的财富这个简单易懂的道理,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公平
公平对抗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笨柴兄弟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必须公平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