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2018-11-14■/
■ /
“一带一路”自从在2013年提出来以后,在发展过程中,给各个沿线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使沿线国在发展中成长,在成长中合作,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也同时提供了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机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吸取近年来高校改革发展实践和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政策导向
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第一,推进宏观性政策引领。地方省级教育管理政府部门需要与其它政府部门,如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一起制订并颁布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指导性意见相关的条例和政策,内容上需要侧重:教育改革项目发展、专业建设、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等内容上提供支持,可以出台一些与实行产学研和校企合作中一些相关激励政策,做到全方位统筹管理、科学规划以及引领地方本科高校,朝向社会和市场以及行业需求的主动转型发展。第二,提高地方本科高校自主办学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监督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一些相关规章制度,实行依法办校。另一方面,深入完善地方本科高校校内管理结构,完善地方本科高校与相关行业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的共同参与的一些制度体系,使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利益有关者的作用,例如说在校企业深入合作过程中的作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办理理念定位过程中的作用、提升教学教育保障机制中的作用等。
二、变革办学模式
一带一路的发展下与我国教育变的需求,给予了与之前不同的时代特征。这场教育变革大战在互联网+、全球化发展、大众传播、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国际化环境中,在实行九年义务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中、在全球化、国际化的环境中,在科研技术、经济技术全球化、国际化的环境中、在终身教育的环境中迅速发展。尤其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要全面注重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全媒体的社会功能与应用价值,注重远程教育、网上在线学习以及慕课等一些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教学信息公开与教学资源共享。全球化国球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建立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力基础上,建设高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全面统筹,开发在信息技术下和知识经济共享背景下新的教育创新创造能力和改革教育的有效机制。
三、完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制度设计
“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国际化、全球化视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促进分化、融合、提高的一个主要阶段,对于地方本产高校来说,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对着较多的压力,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怎样在这一阶段发展中对自身高校的学科进行优化建设,做到扬长避短,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性和高校自身发展相关。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优化期间,推进建设一批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符合的应用技术学科,实现全方位促进校地合作,为相关行业提供全面、高质量高层次服务,提升产学研结合建设力度,增加科技成果转变应用,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利用整合专业学科设置与各种层次人才发展需求进行培养出更多的专门技术应用人才和高层次高素质管理人才,更好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此外,还需要在转型发展期间,重视依靠现有师资力量,全面发挥专业领域相关研究学者的余热;建设符合国际化、全球化发展需求的外语专业人才库,并利用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储备复合型应用人才;并通过改革教育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实现“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给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视角,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元化,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不仅是要培养可以供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还需要与一带一路相关国产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高级复合型人才。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在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与时俱进,随机调整。第一,开拓学校资金来源,作为高校需要加强自身的优势来吸引到更多的办学投资资金,可以通过与企业联系办校以及寻找社会上一些资助,在政府拔款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资金筹集。第二,减少学校办学成本的投入,提升高校办学效益,对高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第三,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以及服务质量,扩大教育资源,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进行优化和更新,注入一些适合一带一路沿边国和全球化发展需要的相关课程,提升学校的竞争意识,进而保障学校的办学质量。第四,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研究成果快速应用于到实际生产生活当中,实现产学研合作。对于学校来说,需要加紧与国国际国内市场的联系,把握时代机遇,适度适量地开展国际化教育市场,引进国内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发,促进大学国际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