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分析及调适策略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通过率意向意愿

■ /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由2001年的114万增长到2017年的795万,就业竞争日剧激烈。大学生择业心理对能否就业影响显著,择业心理是涉及多个层面的复杂心理活动,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基础。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分析,掌握学生择业心理,有利于帮助毕业生调试择业心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调查对象为沈阳工业大学2017届650名毕业生,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30份,有效率96.9%,符合统计学标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择业观、择业期望和择业心理三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情况

调查对象2017届毕业生650人,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四个本科专业343人;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煤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和应用化工技术,六个专科专业307人。其中,男生438人,女生212人;辽宁省生源469人,辽宁省外生源181人。就业能力方面,本科通过英语四级197人,通过率57.4%;通过英语六级35人,通过率10.2%;专科通过英语A级225人,通过率73.3%;本专科通过计算机二级225人,通过率34.6%;本专科毕业生同时通过英语过级和计算机二级62人,通过率9.5%。党员37人,占5.7%;获得校级以上荣誉174人,占26.8%。

(二)调查数据分析

1、择业观

择业观的调查包括择业去向意向、择业地域意向、择业单位意向和择业途径意向。毕业生择业去向意向的调查显示,选择企业就业426人,占65.5%;升学113人,占17.4%;准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28人,占4.3%,以本科为主。有意愿报考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5人,出国3人,自主创业10人。数据显示,实际调查对象到国企就业95人,其他企业494人,到企业就业549人,占84.5%,高出学生个人意愿选择123人,说明有部分学生实际就业单位与就业意向存在差异。在本科有升学意愿的70人中,被录取57人,其中全日制51人,非全日制6人,升学率16.6%。学生报考研究生意愿不积极,有升学意愿比例偏低。实际只要学生意志坚定,认真备考,考取研究生成功的概率很高,调查中毕业生考研成功率高达81.4%。有升学意愿的的专科43人中,33人选择了先签约,即先就业再考试,保证自己不失业,择业心理趋于理性。

择业地域意向调查显示,选择居住城市或省份482人,占比74.2%;选择二三线小城市40人,占6.2%;选择大城市55人,占8.4%;选择西部等艰苦地区5人,占0.7%;根据工作需要,去什么地方都可以68人,占10.5%。由此看出,绝大部分毕业生工作地域选择以生源地为首选,对工作地域无要求的学生占比不高,选择艰苦地区的学生则更少。

择业单位意向调查分为单位性质、行业类型和岗位类型三方面,选择国企和大型股份制企业的学生最多,占48%和32.8%;行业类型以化工业为主,占77.8%;岗位类型65.1%的学生表示只要专业相关即可。由此可见,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稳定国企和大型企业期望较高,而对于自身条件评价不足,这成为学生就业困难的一大瓶颈。

择业途径意向表明,82.5%的学生选择以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为主,对校园招聘依赖度高。因此,要增加学生就业成功率,一方面学校应广泛开拓就业市场,增加企业数量,提升质量;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外校招聘会、人才市场和网络招聘,激发学生求职主动性。

2、择业期望

择业期望调查包括薪酬和专业相关度。工资期望在1000-1999元21人,2000-2999元152人,3000-3999元403人,4000-4999元65人,5000元以上9人。其中,薪酬期望以3000-3999元比例最高,占62%。表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占8.8%,最好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占61.5%,专业与工作性质没什么关系,先找到一份工作再说,占30.2%。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薪酬要求中等偏上,虽然期待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对专业要求相对理性。

3、择业心理

择业心理调查包括择业信心和择业要素。13.8%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前景不乐观,54.2%认为形势正常,比较乐观,13.1%认为形势较好,非常乐观,18.2%对就业形势不了解,没有看法。就业压力来源方面,成绩不好,专业基础不牢110人,占16.9% ;英语水平限制32人,占4.9%;外表及形象不好12人,占1.8%;缺乏社会关系18人,占2.8%;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差89人,占13.7%;缺少实践经验66人,占10.2%;缺少求职技巧107人,占16.5%;就业竞争激烈216人,占33.2%。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较有信心,而就业压力主要源于激烈的竞争、专业基础不牢和面试技巧的缺乏。

择业要素方面,毕业生择业首选的分别是稳定性、薪资福利待遇和工作地点,比例分别为67.1%、56.9%和51.2%。其次分别为工作舒适度、培训和良好的晋级机制、行业的发展前景、家长意见、专业对口、个人兴趣和企业文化,比例分别为41.3%、40.8%、37.1%、30.2%、25.6%、17.1%和8.9%。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普遍较为乐观,对学校招聘信息的依赖性强,期望从事专业相关行业的毕业生比重较大,把稳定、薪资和就业地域列为择业首选因素,把国企和大型股份制

企业列为企业首选,去基层工作的意愿低,存在对就业定位不准、期望值偏高等问题。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择业意向深受社会变革的冲击与震荡,个人本位的职业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居于主导地位。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策略

(一)客观评价自我,适应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职业岗位的来源,没有社会需要,就没有职业的出现,更没有选择职业的机会。人们正是通过不同的职业活动,既满足着社会的需要,也满足着个体需要。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把个人意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使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岗位符合社会需要。

(二)更新择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求闲怕苦等心理倾向性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发展。大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择业过程中保持自信心、竞争心和平常心,培养抵御挫折的心理能力,提高择业主动性、竞争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择业过程中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好胜,果断决策而又不急于求成。对单位要有正确认知,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少考虑单位名气、牌子、地理位置等易变因素。

(三)正视客观现实,匹配能力和期望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要获得就业成功,必须了解社会需求,根据兴趣、专业、能力、家庭等确定职业期望值,选择适合的职业,实现人职匹配。大学生要放弃“天之骄子”、“人上人”、“白领”、“学而优则仕”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克服虚荣、攀比等不良心理,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根据社会需求对自身价值进行客观评估,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顺利就业,实现职业理想。

当代大学生恰逢黄金时代,应当在全面发展的新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进而认清自我、找准定位,在积极就业心理的影响下,开辟自己未来的职业之路。

猜你喜欢

通过率意向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瓦里安VitalBeam直线加速器Portal Dosimetry验证通过率低故障维修
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
直肠癌患者术前放射治疗应用Tomo和Monaco计划系统的剂量学差异及Gamma通过率对比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对大学女生身体意向的影响
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统考通过率
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几点措施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