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研究
2018-11-14■/
■ /
一、对区域性文献传递服务的现有模式分析
区域性的文献传递已经建立起专门的区域管理中心来负责文献的传递服务,并且在运作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模式,现有模式具有优势也存在一些短板。
(一)区域性文献传递网络体系
全国已经建立起以省重点大学为中心馆,其他学校或省图书馆为成员馆的区域性网络体系,这些区域又和国家图书馆建立起间接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图书馆文献传递借阅系统。目前已经有五个相对成熟的文献传递服务网络体系,以江西省的JADL为例,江西师范大学作为中心馆,已经建立起集中的网络门户来传递文献,并且利用了微信的推送和个性化服务,连接了全国的文献数据库。
(二)区域性文献传递模式
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就先后出现了多种文献传递模式和文献传递管理模式,以文献传递模式为例,由第三方合作的中介模式是将求助者的文献请求通过图书馆再转发给用户;与其相对的是非中介模式,在文献传递的过程中,图书馆就起到一个服务平台的作用,交易双方是文献求助者和文献提供者;后来在二者的基础上发展了混合商业模式。在网络系统的连接方式上,以浙江省的数字图书馆为例,其运作模式可以分为单一集中或者分散型模式,这表现在与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联系方面。
(三)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的缺陷分析
(1)文献资源不够丰富。全国虽然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文献传递服务网络,但是文献的内容不够丰富,尤其是国外的文献很难获得。有些数据库的文献更新速度比较慢,对于求助者的求助文献不能及时找到,影响了文献传递的体验感。虽然现在的文献传递方式以电子版PDF或者CAJ格式为主,但是有些情况下还是需要纸质版的文献进行阅读和翻阅,但是纸质版的文献有些图书馆是不给提供,还有些虽然提供纸质版文献,但是传递速度过慢。
(2)文献传递的开发力度有待提高。以百度学术的文献传递服务为例,提供了一个学术平台,以悬赏的形式来完成文献的传递,这种C2C模式具有很多优势,是其他文献传递方式不能比拟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信用问题,有些求助者获得的不是自己想要的文献,或者发布的求助悬赏无人应答。文献传递的开发力度还不是很充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挖掘。
二、建设区域性文献传递服务的创新模式
人们对文献的需求从纸质版到电子版,从校园间到国际间,文献的跨区域性越来越明显,现有的文献区域传递服务不能及时、有效的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需要一些创新策略进行改进。
(一)建立多资源整合的区域服务模式
资源整合模式有助于解决求助者对于文献需求现状的不满,多种资源的整合包括多种学科文献,多种语言文献,多种国家文献,多种地域文献等,一站式服务体系需要充足的资源来供应文献传递现状。
(二)优化文献传递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文献传递过程中,快的传递速度在一天之内,例如百链的文献传递以邮箱的方式进行,虽然保证了文献传递的质量,但是求助者需要等一天才能看到所求的文献;还有些文献传递速度很慢,求助者需要等两天到三天的时间。
(三)多种模式共同搭建区域文献传递服务
文献传递具有多种模式,单一的传递模式往往不能满足求助者的需求现状,将集中模式和单一模式整合起来,建立起多种方向和渠道的文献传递途径;将中介和非中介模式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多种模式共存的区域文献传递服务系统有助于发挥各种模式的优点,同时避开模式的一些短板。
(四)开拓互联网背景下文献传递新渠道
互联网给文献传递的速率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伴随着互联网也研发了一些新的科技手段,在区域性文献建设上具有优化作用,以微信小程序为例,小程序可以带来大便利,利用微信小程序可以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便利性,能提高文献传递的效率。
(五)区域文献传递应遵循的原则
在区域化文献传递服务的过程中,由于效率和质量问题还不能满足借阅者的需求,在创新后的区域文献传递服务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准则,营造良好的文献传递氛围。有赏金之交易的文献传递服务要确保赏金型文献传递的信用度;注重加强对区域文献服务中心的资金支持,确保求助者能够最大限度免费应用学术资源。调动学术氛围;不可忽视对文献传递的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献服务传递网络。
三、结语
区域性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的改进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突破,在已有的建构体系上完善其短板,在文献传递过程中遵循相应的传递原则,加强对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资金的投入,注重地方特色的文献传递服务。确保资源的传递质量,提高文献的传递速度,将区域间的联系变得更加便利和人性化是接下来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