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食物分享”运动探析

2018-11-14魏琦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市200092

新生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浪费德国食品

魏琦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市 200092

近些年在德国兴起的“食物分享”(Foodsharing)运动是“分享”与“食物节约”理念的结合,体现了部分人对于可持续生活、消费方式的坚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也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绿色生活的社会风气。这种“食物分享”理念如何产生并得以实践?在具体实践中面临哪些问题?德国政府在减少食物浪费中有哪些举措?本文将主要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分析论述。

1.德国食物分享理念、行为体及其实践

食物分享理念兴起于德国,是“食物分享”和“食物拯救”运动的结合。“食物分享”的发起者是德国记者及纪录片“Taste The Waste”(2010)的拍摄者瓦伦丁·图恩(Valentin Thurn)。2012年 12月,图恩与他人一同创建foodsharing.de网站,与此同时,柏林的拉菲尔·费尔默(Raphael Fellmer)发起“食物拯救”运动并建立lebensmittelretten.de网站。2014年,两个网站合并,沿用foodsharing作为新网站的名称。

通过研究食物分享网站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分享过程的完成主要需要以下行为体参与:食物提供者,食物分享平台,食物分享者,食物拯救者。

食物提供者是食品分享中的重要一环,缺乏食物供应的来源,则整个食物分享过程就无法实现。食品供应来自于食品生产商、销售商和食物分享者个人。作为食物提供者的食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并不需要提供其所生产和售卖的最新鲜的食品用于分享,而只需要将因接近最佳食用期、有瑕疵而不符合售卖标准,或成色和品质不被消费者所青睐而即将被丢弃,但事实上仍可食用的食品免费供应给需要的人们。

食物分享平台可被视为搭建于食物提供者和分享者之间的桥梁。笔者认为,狭义上的食物分享平台是指foodsharing.de网站,广义上的食物分享平台则包括社交媒体网络如“脸书”或手机应用程序如“To Good To Go”等。本文的论述以狭义上的食物分享平台为主。作为食物分享平台的网站主要肩负以下职能:第一,介绍食物分享活动,向访问者展示其理念、成果、规则和流程等;第二,为访问的个人或商家展示加入食物分享的渠道;第三,为注册成员提供参与食物分享的详细信息,为其获取及发布食物分享信息提供平台等。

食物分享者是该食物分享平台对注册了的个人的特定称呼。食物分享者是个人食物分享信息在网络平台的发布者、食物转运者和他人所分享食物的取用者。在该平台注册成功的用户可以将自己要分享的食物信息发布到自己的虚拟“食品篮”(Essenskörbe)中,同时也可按地理位置查找或直接浏览他人所发布的“食品篮”信息,若对他人提供的食品信息感兴趣,则可与他人私信、打电话或直接拜访,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完成食物分享。另外,食物分享者也可以将自己愿意分享的食物带到“公平分享架”(Fair—Teiler)分享给他人,同时也可从这里取到自己所需的食物。

除私人之间进行食物分享以外,还有所谓的食物拯救者。食物拯救者在某一地区食物分享小组中进行志愿劳动,负责从有合作关系的食物生产或销售商那里取到待分享食物,并将其分配给慈善机构、私人或公平分享架等。食物拯救者从食物分享者中自愿产生。所有想成为食物拯救者的食物分享者都需要首先阅读网站所提供的相关学习材料并完成其所设置的不定项选择题测验,只有通过测试并在“食物分享使者”[“食物分享使者”是指:一个城市或区域内食物分享活动的代表,其工作主要是为新的食物分享者提供指引、协调与有合作关系的食物供应商家之间的关系,组织定期会面等。一个区域通常有不止一位食物分享使者。]的带领和指导下参加了预实践(至少三次从合作商家处拿取待分享食物的经历)而得到认可的人才能真正获得食物拯救者的称号。通过食物拯救者的志愿劳动,待分享食物得以从最初的食物提供者那里流向不同分享群体。

2.德国食物分享的意义及所面临问题

食物分享活动对环境、社会、商家和个人而言都有积极意义。

食物分享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15年的数据,2012年,德国与食品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人均排放1991千克二氧化碳,若那些本可被避免的食物浪费得以避免,就相当于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约270千克二氧化碳,即总共约减少排放2200万吨温室气体,这一数量为德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自2012年以来,食物分享使每天有成吨食品避免了被投进垃圾桶的命运。到2018年9月,已有超过17200吨食物被“拯救”并被免费分发放给食物分享者。由此可见,食品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气候保护,同时也有助于减轻环境及资源负担。

食物分享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德国,虽然有像“餐桌”这样的组织在为贫困人口提供食品,但“餐桌”仅为生活有困难的人提供食物,且只有通过贫困测试的人才能拿到分发卡并获得享用食物的资格。而食物分享对于食物的取用人群没有限制,而且人们既可以从公平分享架拿走食物也可以把自己的食物放入其中,因而食物分享可以像“餐桌”那样在改善贫困人士生存状态的同时,也使其在取用食物时能少一些低人一等的感觉。此外,因为食物分享活动更多借助和发挥了互联网平台的力量,既增加了灵活性,也增强了线上线下个体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社会成员间的联系,有助于绿色环保理念在更广泛人群中的传播。

食物分享对商家和个人也有积极影响。对商家而言,通过与食品生产和销售方合作,既发掘了那些仍可被食用的食品的价值,为商家减少了处理废弃食品的花销,也有利于商家知名度的提高。对个人而言,食品分享不仅意味着免费获取生活所必须的食物,也是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到2018年9月10日,“食物拯救者”的数量已超过42600人。但究竟有多少人是以践行绿色环保理念而非仅仅为了获取免费食物而参与其中,仍有待探讨。

德国食物分享虽有诸多积极影响,但该理念在实施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及官方对其食品卫生及安全情况存在担忧。2016年,柏林兽医和食品监管机构对食品分享进行了干预,认为存放待分享食物的冰箱存在清洁及无人负责的问题,会给食品取用者带来健康隐患。因此,每个冰箱都应由专人负责清洁、并监督食品取放,以保证食品质量,否则将处以5万欧元或关停的惩罚。其次,食品分享自身在组织、食品来源方等方面存在问题。组织方面,食品分享在联邦层面虽有食品分享协会,但并未形成统一的组织结构,许多地区性团体仅是通过平台而联系起来的个人。而地区性协会的建立又需要志愿者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食品来源方面,主要是食品企业担心自己需要为所分发的食品安全负责,或需要时间和组织上的额外投入。

3.联邦政府有关德国社会食品浪费问题的举措

为应对本国食品浪费问题,除上文所述的由民间力量发展起来的食物分享以外,德国联邦政府也做了一些工作。与民间行为体应对食物浪费的举措不同,联邦政府,尤其是德国联邦食品及农业部主要是以委托相关机构对食品浪费情况进行调研、发起倡议、采取激励措施为主。受联邦食品及农业部委托,德国市场研究公司GfK在2016到2017间第一次对私人住户所产生的废弃食品做了调查研究。2012年,该部发起了名为“扔掉太可惜”(„Zu gut für die Tonne“) 的倡议,并于同年12月以针对私人用户为主而推出了名为“最佳剩食”(Beste Reste)的手机和平板应用程序,为民众提供菜谱及食物购买量参考等。另外,德国联邦食品及农业部于2016年起给那些减少食物浪费做出贡献的行为体授予奖励。

4.结语

我国作为资源消耗大国,食品资源浪费规模庞大,同时也存在大量需要帮扶的人口,因此食品分享理念在我国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会为我国环境、社会和公民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食物分享在德国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但我国并非要照搬该模式,而是要遵循我国具体国情,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各方积极性,形成政府与民间工作相互支持和配合的局面,努力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浪费德国食品
不浪费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危险食品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