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诗谈健康作赋为长寿(上)

2018-11-14供稿吕斌

饮食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素食晚餐疗法

供稿 / 吕斌

古代名医或善于养生的人物,大多是学养深厚的文人。古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揭示了这一历史现象,像自居易、陆游、袁枚等“文坛寿星”,不仅才情横溢,而且精通医道,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留下很多养生之道。

善于养生的文人墨容常把养生之道寓于诗联之中,这些诗联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实为不可多得的佳句。如能常谈多记,并身体力行,对身心大有益处。

A“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宋 苏东坡

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它阐明了睡前足浴利于养生的道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衰老是从脚先开始的,经常足浴,不但能刺激神经末梢,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延缓大脑衰老,而且可以促进体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益寿延年。

一、养脚延缓衰老

足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足部是人体经络的集中处,脏腑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互相影响。中医认为“足是六经之根”,人体十二经脉中,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终止于足,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足部的穴位多达六十多个。足浴疗法有疏通经络、驱除寒冷、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等作用。

俗话说:“树老根先枯,人老脚先衰”。身体老化首先从脚开始,因此养生必先养脚,养脚延缓衰老。足浴对身体保健大有裨益,尤其在秋冬季十分适合,寒冷的天气,人们户外活动减少,全身血液循环减慢,人体各种器官功能下降,温水足浴能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变得暖起来。尤其对那些经常感觉手脚冰凉的人,足浴是一个极好的方法。同时,现代社会,空调的大量使用,加上人们普遍爱吃凉的食物,导致体内多寒湿,通过足浴,可散寒祛湿。

足浴疗法是通过温度和药物,利用皮肤的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局部皮肤、肌肉、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改善组织功能,同时通过皮肤对药物的吸收,针对局部及全身的疾病进行治疗。

足浴疗法既可治已病又可治未病。现代研究表明,足浴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缓解焦虑和紧张。

二、足浴八法让脚最舒适

足浴疗法分为普通温水足浴疗法和药物足浴疗法。足浴疗法由于从皮肤给药,相对比较安全,不过,足浴疗法亦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根据体质、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药物。日常泡脚要掌握“足浴八法”,这样可以让你的脚泡出最舒适的感觉。

1.器具选择。足浴最好用较深、底部面积较大的木质桶,能让双足舒服地平放。或使用市面上专用的全自动按摩足浴器具。

2.最佳时机。以晚上9~10点三焦经当令时足浴为佳,中医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此时足浴可疏通经气,调和全身气血,促进水液代谢,使身体得到放松和调整,为睡个好觉做准备。

3.先预热。足浴前,先用蒸汽熏蒸足底部5分钟,后再调温浴足。

4.配合按摩。足浴时,以适当的物理刺激,如按摩、捏脚或搓脚等,效果更佳。

5.水量。水要没过踝部,若能浸泡到小腿最好,可边泡边搓双脚。

6.时限。时间不能太长,一般20~30分钟为宜。

7.水温。水温一般维持在38℃至43℃为宜。

8.强度。足浴以微微出汗,或无汗、但感觉全身温暖为宜。

B“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成却病方”

——清 袁枚

这副养生联,把“不饱”作为养生的法宝,认为限食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疾病发生,从而延缓衰老、延年益寿。这副诗联中还把“无求”当做“安心法”,从而阐明了养生的另一个哲理,即只有做到不过多地贪求,清心寡欲,才能减少思虑和愤懑,使人体气血畅通,脏腑功能协调,就不会轻易得病。

一、“吃少”以晚吃少为主

按照科学的膳食方式,晚餐应该以“少”为原则。晚餐吃太多甚至以晚餐补早餐和中餐都是不科学的,尤其是在运动不足的情况下,吃多了易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还可能使脂肪沉积到动脉血管壁上,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晚餐要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最好选择面条、米粥、鲜玉米、豆类、素馅儿包子、小菜、水果拼盘等食物,还应选择一些含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并可适当吃些粗粮。晚餐尽量不要吃水果、甜点、油炸食物,也最好不要饮酒,以免刺激肠胃,影响睡眠;晚上也别吃冷饮,尤其是在晚上七点后,此时人体体液代谢功能下降,吃凉食物不易消除疲劳,还会影响睡眠。

二、吃得少,品种也要丰富

总量控制得当的情况下,品种丰富更能保证晚餐的营养均衡,搭配菜肴的总体原则是荤少素多。尽量把油炸食品从餐桌上挪开,因为它们是“坏”脂肪重灾区,容易让人发胖,引起肠胃抗议,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导致摄入过多的热量。晚餐最好在晚上八点以前完成,晚餐肉类最好只有一种,不可多种肉类,增加体内太多负担。

此外,进食速度要慢。吃饭时咀嚼次数要多,细嚼慢咽。这样既有利于唾液和胃液对食物的消化,且有利于减少进食。食物进入人体,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大脑中枢就会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分钟的时间完成。过快进食,大脑发出信号前,你就已经吃的过量了,所以吃饭速度要慢,以“七分饱”为宜。

三、餐前吃点水果垫肚子

比如吃一根香蕉或者半个苹果,但不要榨成果汁,因为整块吃才会比较有饱腹感。但有几类人最好别这么做,如胃口不好的人、消化功能差的人,免得刺激肠胃,造成反胃、不舒服等。6岁以下的儿童,他们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消化吸收功能差,餐前吃水果,会影响正餐摄入,导致营养不良。

四、主食应尽量简单

主食作为热量大户,要尽量简单一些,而且,最好以粗杂粮或全麦为主,不要选油脂多的,如烙饼、面包等。因为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能增加胃肠动力,有助消化,其饱腹感也较强,容易让人产生“已经饱了”的信号,有利于控制主食摄入量。但有胃病或肠胃溃疡的人,吃粗粮要有节制,避免大量膳食纤维刺激肠胃。另外,粗粮最好各品种掺着吃,变换花样,比如今天吃个玉米面馒头,明天换点红薯、山药,保证营养丰富。

C“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清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中的显赫人物。人们对他一生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书画作品了解甚多,特别是他那幅“难得糊涂”的书法条幅,很多人将它挂在自家的墙壁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是,郑板桥的养生之道却不仅仅只有这四个字,板桥先生活了七十多岁,在当时可谓高寿,而他的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其中“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正是其奉行的饮食之道。

一、粗茶淡饭回归自然

板桥的厨房中挂着这样一幅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可以看出板桥的饮食习惯,他推崇粗茶淡饭、饮天然水,这样才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这副对联,与今日一味追求山珍海味、琼浆玉液的人,是个明显的对比。同时,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健身益寿之良方。

相传,板桥嗜食狗肉,但更为板桥津津乐道的还是谷菽果蔬之类清淡、自然新鲜之味。他的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但不避荤腥。饮食清淡、回归自然,无疑都是合乎养生之道的。他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这首诗如今看来,也能够看出他其简朴的养生之道。

二、粗茶淡饭不等于素食养生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人开始注重养生,在饮食上不再像以前一样追求大鱼大肉,反而开始推崇素食,但不少人有点矫枉过正,坚持全素食。对于中老年人,一般情况下不推荐全素食,且粗茶淡饭并不意味着就是素食。

所谓粗茶淡饭,其中,粗茶是指较粗老的茶叶,与新茶相对,尽管粗茶又苦又涩,但含有的茶多酚、茶丹宁等物质对身体有益。茶多酚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抑制自由基在人体内造成的伤害,有抗衰老作用。

因此从营养角度来看,并非价格昂贵的新茶一定胜于价格低廉的粗茶和老茶,粗茶更适合老年人饮用。而淡饭也并不是人们认为的粗粮、素食,中老年人饮食上,食材应以天然为主,不吃用重调味料腌制或含有较多添加剂的食品,如熏鱼、熏肉、腊肉、香肠等。

另外,粗茶淡饭还指烹煮的方式以蒸、煮、白灼、清炒为主,不吃煎炸或炖等烹煮时间过长的食物,烹煮时尽量少放油,少用盐、糖等调味品,讲究味道清淡。总之,淡饭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淡而不咸,饮食过咸易引发骨疏松、高血压,长期饮食过咸可导致中风和心脏病;二是淡而不腻,既包含谷类食物和蔬菜,也应该包括脂肪含量低的鸡肉、鸭肉、鱼肉等。

猜你喜欢

素食晚餐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兔子的晚餐
世界素食日
晚餐怎么吃?
素食,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风暴
西班牙科学家3D打印“素食牛排”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素食主义 掀起GO Green饮食潮流
偷吃大象晚餐的兔子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