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古诗词传承的发展机遇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2018-11-14杨镍玮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语境大会

■杨镍玮/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因素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简称《诗词》)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之后,由 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它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2017年初,《诗词》第二季播出,它重拾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感,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据央视官网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月29日播出起,截至 2月 7日总决赛,《诗词》第二季首重播累计吸引4.87亿观众收看;10期节目在35中心城市平均收视率为 1.65%,总决赛收视率更是高达2.39%,节目播出时微博话题阅读量 1300 多万,排名微博综艺榜第二位,120 万观众参与互动,引发 2017 开年诗词圈粉热潮。这对于平均收视率在0.63%的教育类综艺节目来说具有深刻意义。

《诗词》的成功,在日前日益碎片化、娱乐化的综艺节目中具有重大意义。这说明沉淀几千年的诗词文化依旧炙手可热。在节目播出时,不少观众一改古诗词陈旧过时的刻板印象,重拾对其的热爱。通过问卷调查,300名大学生中有165名表示观看完节目后又去阅读了相关书籍,77名表示对古诗词有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从结果看,该节目的确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学习古诗词文化,这是大多数文化工作中喜闻乐见的。除了节目的包装 以外,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本身就拥有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这是《诗词》受到大家认可的主要原因。

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宣扬传统文化的综艺并非《诗词》一档,早在2013年,央视就推出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但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收视率都远不如《诗词》,这其中《诗词》新颖灵活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二、《中国诗词大会》中的新媒体因素

(一)多样的互动方式

《诗词》被称为现象级的自制节目,一重要原因是其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据问卷调查显示,300名大学生中有288名听说并且观看过此节目,其中167名是线上观看,87名通过微博话题知悉比赛动态,仅有31名通过电视直播观看。由此可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式都有了极大变化,如果单一凭借电视进行传播,效果十分有限。

《诗词》除了多途径播出以外,节目中还动员观众运用微信、微博进行同步答题、点评,将隔着屏幕的观众有效地拉入进节目环节之中,吸引更高的关注量。

(二)现代化的美学享受

古诗词之所以难回唐宋时的鼎盛,其根本原因是生活环境的改变。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和人们快节奏、高科技的生活方式,使古色古香的“慢诗词”逐渐式微,据问卷显示,180名对古诗词“没感觉”的大学生都是因为觉得语言晦涩难懂,没有耐心体会其中意境。古诗词之美,在于其精巧的语句结构与音韵平仄,还在于作者所寄托蕴涵在其中的深刻意蕴,但由于现代化语境的改变,许多诗词的古典意境美已经很难探寻,大部分观众无法体会到其深刻内涵,也就很难对古诗词燃起兴趣。《诗词》抓住了这一点,节目组在现场从音乐、布景、解说等方面耗费苦工,在一首诗词出现时,请专家点评的同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布景音乐全方面地为观众呈现了诗词所体现的意境与深度,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在客观上消除了观众与古代诗词所存在的沟壑,用新的方式将旧的诗词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新媒体语境下古诗词的发展机遇

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较晦涩难懂,许多旧的文化内涵并不能被理解。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所接触的古诗词都是在老师的讲解下艰涩理解并死记硬背的,这大大挫伤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导致古诗词一度出现只有少数专家学者热爱,而对大众来说相对冷门的情况出现,这对于古诗词的传承发展不利的。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虽然迅速、多彩,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其信息碎片化、娱乐化,传播内容大多肤浅庸俗,只适合短时间内的娱乐而经不起时间的推敲,没有比较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在教育方面没有突出贡献,长此以往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古诗词沉淀了几千年,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精华,即便在当今社会语境下,依旧在教育文化方面有着长足的深远意义,但由于受众群体小、语言晦涩,始终没有取得较好的发展。但从《诗词》的成功中,不难看出只要将新兴媒体与古代诗词有机融合,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意义深远的。因此合理运用新媒体多姿多彩的传播方式与喜闻乐见的新兴手段,可以更好地让古诗词内在本身固有的精华绽放出应有的光彩,而不是只固守在纸张本册之中蒙尘。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文化的传播与创作环节都具有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语境大会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WAIC与WIC大会简介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
图说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