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享式教学”的中职英语备课探究
2018-11-14■/
■/
一、前言
(一)背景
分享式教学理念根源于杜威的“做中学”,盛行于欧美国家技能教育领域。首先,它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他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提出问题,在独立的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自主的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快乐的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增强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无裨益。其次,它能够让学生自信,在自信的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补充,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在和同伴的交流与集体的智慧中共同取得一定的进步。
(二)观点
分享式教学理念符合学生个性特点,也适应于人脑的思维方式:问题——讨论——分享。但同时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必须有充分的备课和课堂机智,才能依据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引导学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有效达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充分了解教学对象
(一)学生的年龄层次: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案例有哪些?
十年前,所面对的学生大都是1991年左右出生的,他们最喜欢的话题是超级女生,快乐男生;他们对“非典”“冰灾”“汶川地震”这些时间画面感很强,课堂之能有效激起学生共鸣;而现在这两届的学生,为典型的千禧一代。对电视节目剩下的兴趣仅为“玄幻剧”;最为依赖的工具是各种手机APP;对于“时事政治”很漠然,所以在上课举例时,当我们老师用感慨万分的语调跟他们聊“十九大”话题时,他们的反应似乎不会与我们达成同步。因此,假若不能好好研究这些教学对象,我们的教学观点就无法最有效地传递。
(二)学生的需求:他们学这门课最大的用途在哪里?
这个话题很有争议,对于工科而言,课程的实用性显而易见;但对于文科而言,讲起立竿见影的效果总是会有点勉强。而关于英文,不仅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通高中生,大学生,花了50%的时间来学习一门毕业后几乎无用武之地的语言,他们有时也感觉没有学习动力。对于这种无力感,我试图激发学生的最根本的求知需求,从长远、心理、情感、实用、全面出发,达成学生的求知愿望,完善其思维结构。
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开发大脑,创建新的文化和文明。因此,我们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为了文化的传承。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去开发挖掘,如果仅以“上班会用吗?”“考试会有吗?”这样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习,那么这样的“人才”不就只是“人工机器”吗?
近年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更加重“技能”,轻“素养”;但如果按照此种教育理念,是否所有基础课程都可以取消?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变成“师傅带徒弟”式?现在社会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试问哪位“师傅”有能力将所有最新的,最先进的技术传递给每个“徒弟”?三年、五年毕业后的学生对于外界的技术不还是落后的吗?因此“纯技术性教学”并不是真正的学校教育。作为学校,我们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意味着综合素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最基本的交流沟通能力,最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最基本的自我学习能力;为进入社会工作做好了最基本的准备——知识准备,技能准备,心理准备,体质准备等等。
三、充分了解教学内容
(一)提炼主题
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有编者的意图,取自于编者的实际教学过程;而这与我们本身的教学实际是有区别的。因此,在学期之初,老师们需要通读教材。对此,我建议在开学之初要有半个月的集体备课时间,参加成员要丰富:此门课非常有经验的教师;有学习经验的上一届的学生代表,毕业生代表。从社会需求着手,重新研读与专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研读;从学生需求出发,审核资源库材料是否需要更新,是否符合本学期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好方向,整合教材,提炼主题,增删内容,合理分配课时。
(二)课前教学内容整理
有了集体备课大方向作为准则,在每周上课之初,应该再次打开教材和备课方案,认真研读;结合当前最热门的话题进行铺成。针对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材做进一步的加工,注重与专业对接,培养学生国际性视角。
课前教学内容整理还包括熟悉讲义。不同的时间段对课堂和课文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课前的这次备课,将会更加丰富备课内容。
四、充分了解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对学生和教学内容非常熟悉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达到教学目的。这个优势包括幽默的语言风格;包括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包括独特的思维方式;包括清晰的板书;包括与众不同引导方式等等,这是镌刻在一个老师身上最有代表性的痕迹。
五、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备课角度来分享“分享式教学”的一些思考,旨在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